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大地狮文集 !
眼耳鼻舌身所及接者,曰色声香味触五而已。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无量无边,其间所有,必不止五也明矣。仅凭我所有之五,以妄度无量无边,而臆断其有无,奚可哉!
——谭嗣同仁学(中国近代思想家)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这种否定宗教的观点,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中也有所表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他们认为,宗教相信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人间,这种神秘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为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而这根本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臆想而已。
哲学史上这种对宗教的否定态度奠基了无神论的基础,无神论在和宗教作斗争的过程中,进而把科学拉到了同一战线,从而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在中国,无神论已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旋律,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无需思索,无神论近乎和真理同等。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先不轻易判断这种关于宗教的哲学论断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论断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被实践佐证后,方能称得上真理。由于人类的感觉局限性太大,所以对于宗教的检验,不能全凭人类的主观感觉“眼见为实”的判断标准不符合科学的精神。香港作家黄易在文明之谜中说过一段很有启发意义的话:
人一出生,便注定了坐井观天的命运。
无论贤愚不肖、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无一不是感官的奴隶。
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的眼,只能分辨彩虹里的颜色、它们的组合和不同明度,光谱外的颜色只能称紫外光和红外光,我们看不见。
我们的耳,只能听某一波段的声音,唤狗的哨子便是我们听觉之外的声音,我们听不见。
舌头只能尝甜酸苦辣四种味道,每一种感官,莫不有其天生的限制。
那造成了人类独有和完全主观的世界,我们的井。
时间只是单程火车,有去无回。有的只是现在这一点,过去成为回忆,将来茫不可测。
不知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忽然间来到这个生命之井里。在这井里,有人埋首井内的污水里,以为那就是全世界;也有人得意洋洋,坐视井壁,以为那就是全世界;也有人仰视可望不可及的井外之天,以为那就是全宇窗。
当然,也有人要跳出井外,据说有人曾跳了出去,他们的名字叫释迦摩尼、老子可惜他们从来没有跳回来,告诉我们外面的天地是怎么样,是否值得尝试去跳!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类感官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超声波、次声波、紫外线、红外线,乃至磁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尽管人类无法感觉到,但绝不能否定这些物质的存在。我们看不见原子的形状,更无法目测出宇宙是圆还是方,我们大多数的判断都是“坐井观天”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也曾说过一段话,指明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仅在于感官,还在于心智:
今夫目力所得而谛观审视者,不出寻丈,顾谓此寻丈遂足以极天下之所至,无复能有馀,而一切因以自画,则鲜不谓之大愚。何独于其生也,乃谓止此卒卒数十年而已,于是心光之所注射,虽万娈百迁,终不出乎饮食男女货利名位之外?则彼苍之生人,徒以供玩弄,而旋即毁之矣乎?呜呼,悲矣!
世间芸芸众生大多目光如豆,眼中所见只是迷人五色,心中所想只有财色名食,而其寿命又匆匆数十年,相当有限,这就导致了他们一辈子所能感受到的生活体验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仅凭少之又少的个体经验去判断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怎能不出现偏差呢?
马克思、恩克斯等人全盘否定宗教,有其时代的价值,也有其时代的背景,当时过境迁之后,这种对宗教的评断就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宗教包含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生命经验,并且传播了数千年,像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和两千年前的耶稣,信徒至今依旧遍布世界,其中若是没有真理的成分,很难有如此长青的生命力。所以,对待宗教,我们还是要秉持科学的方法论,保持“空杯”心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判定宗教的价值。正如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所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地下有水,不凿不挖则不溢;木石有火,不钻不击则不燃。如果你愿意去体验宗教,或许,你会发现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也或许,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和“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
二、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思想发展史上,人类对宗教价值的探讨经久不息,乃至延续到现在。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空前的桎梏和压抑。当这段黑暗时期结束之后,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摆脱了思想的枷锁,仿佛脱缰的野马,在言论自由的洪流中畅所欲言,对宗教进行了相当尖锐且有深度的批判,很有思想史上的借鉴意义。
借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创立了第一个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首先提出了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霍布斯看来,恐惧和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统治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保护宗教的存在和传播。为此,霍布斯对教会、僧侣腐化堕落、胡作非为、欺骗人民等罪恶勾当进行了严厉批判。不过,霍布斯的无神论思想是不彻底的。在他看来,宗教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不可根除的,而且保留宗教对于加强国家的统治来说是完全必要的。因此他主张把“宗教的奥义”这颗苦味的药丸吞下去“整丸地吞下去倒有疗效,但是要嚼碎的话,大多数都会被吐出来,一点效力也没有”
无神论的发展,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时代,达到了顶峰,并且相当彻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所论述的进化论学说,彻底把神学的历史真实性推翻了。在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等人的大力推崇下,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世界范围内起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无神论思想也在许多人心中生根落地,牢不可拔。进化论传播发展至今,无神论已在世界某些区域占压倒性优势。
不过,坚持有神论的哲学家始终没有放弃发展他们的学说。法国的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推崇理性,他不认可“宗教的奥义”是“一颗苦味的药丸,只能整吞,不能嚼碎”的说法。本着普遍怀疑的精神,笛卡尔基于自创的哲学体系,从逻辑上推出上帝的存在,给有神论一个完美的推理证明。其后的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人,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笛卡尔的学说,同样在自构的哲学体系中严密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贝克莱不同于“唯理论”哲学家,他们从经验“实体论”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在哲学史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影响了人类思想的发展方向。
无神论在和有神论的交锋中,由于科学是个很有利的工具,并起到了枢纽作用,以至于现在人们总喜欢把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已根深蒂固,那么,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呢?其实,早在13世纪,英国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在推翻经院哲学的时候,就致力于把宗教与科学融合起来,认为两者都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到了十七世纪,物理学家牛顿在探索宇宙天体的规律后,无法找到宇宙规律的终极原因,就归之于上帝,认为“上帝第一次推动”他假设行星起初是上帝用手抛掷出去的,以后所发生的一切则以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这种观点属于哲学上所说的“理神论”既肯定了解释“是什么”的客观科学规律,又没有抛弃解释“为什么”的宗教信仰。科学巨擘牛顿是个非常虔诚的人,他信奉圣经的圣灵启示,在牛顿身上,科学的精神和宗教的信仰别无选择、且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天才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把人类头脑中的绝对时空等观念打破,拓宽了科学探讨的范围。在探索宇宙规律的时候,爱因斯坦同样肯定了宗教的价值,他曾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似乎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矛盾在不断减小,而彼此间的交融默契却在不断增大。发展到今天,科学的最近发现似乎也从某种意义上佐证了宗教中的理论。例如,暗物质概念的提出,宇宙中有许多种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体等说法,是否同宗教中所说的鬼、神、仙等说法有所联系,或许这是对物质的不同描述,仅仅是代号不同而已,实则为一。据科学家最近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相当于千万台奔四处理机,甚至可以说每个脑细胞都相当于一台电脑,潜力相当巨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计算,每天24小时一目十行看书,看到100岁死亡,其大脑开发率仍然微乎其微。可自然界的规律应该是不会浪费每一个细胞,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可能是有问题的,并且不一定是唯一的。”科学通过理性和逻辑来认识世界,那么,除了理性和逻辑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呢?我想,这些问题,人们在将来融合科学和宗教的时候,或许会得出答案,正如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推崇佛学时所言:“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未来科学发展的养分未尝不可从宗教中汲取。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写过一本书宗教与科学,在其中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众所周知,罗素是个坚信科学的哲学家,不信上帝,他曾说过:“我认为宗教基本上或主要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一部分是象我巳说过的,希望在一切困难和纷争中有个老大哥以助一臂之力的愿望。恐惧是整个问题的基础——对神秘的事物,对失败,对死亡的恐惧。恐惧是残忍的根源,因此,残忍和宗教携手并进也便不足为奇了。”并对基督教发展中的弊端做了相当严厉的批判:“环顾今日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人类的情感稍微有一点进展,刑法有任何改进,缓和战争的每一步骤,改善有色人种待遇的每一步骤,奴隶的解放和道德的进步,都曾受到世界上有组织的教会一贯的反对。我可以很慎重地说:‘基督教作为有组织的教会,过去是,现在依然也是世界道德进步的主要敌人。’”坚持以科学的精神认识世界的罗素,绝不会表达毫无根据的感性批评,他对宗教的批判皆有理有据。当基督教的教义一旦成为僵化的教条时,基督教所认可的人性“原罪”似乎就在教条中找到了疯狂生长的土壤。例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发表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真理时,遇到了教会蛮横、可耻,也很可笑的阻挠。伽利略被逼着发誓保证不再坚持哥白尼的见解,当众跪着朗读由宗教法庭起草的冗长的信仰表白书,而反对伽利略的人却死也不肯通过望远镜看东西,并固执得认为,木星的各个卫星是幻象
尽管如此,罗素在书中也不得不承认宗教有其存在的价值。罗素认为,伦理“价值”问题不属于科学所探讨的范围,因而不能凭理智来解决。因为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的伦理问题根本没有客观标准,完全是诉诸人类的情感,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就如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善恶”、“价值”一类的伦理问题,那么,宗教就有其存在的空间了。罗素还认为,量子力学发现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这就对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并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而这些科学所无法证实的问题,又给宗教留下了用武之地。
三、宗教与科学的融合发展
牛顿、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伟人在思想领域的卓越贡献,为我们的视野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让我们不要在狭隘的主观偏见下坐井观天,错失探索真理的机会。长期以来,宗教与科学作为影响人类最伟大的两种力量,虽然经常发生冲突,将来也会冲突不断,但这两种力量对地球人类的生存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在利益人类上,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未来完全可以融合发展。这个世界不仅需要科学所讲的真伪,还需要伦理和宗教所讲的善恶,理性和信仰的价值都不可忽视。
当今之世,科学虽然大行其道,但是科学发展的弊端也在逐渐呈现。科学技术的外化形式,正在成为污染地球的罪魁祸首,正在成为占据人类头脑的声光化电,正在成为统治人们的极权工具在科学所营造的环境中,人类似乎已经忘记了高尚灵魂的存在,忘记了生命升华的空间,而一切的暴力和恐惧也将由此而滋生。正如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都将是容许的。”而主人公斯米嘉耶夫因为缺失了信仰,便堕落在虚无主义之中,成为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最终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可见,人类社会绝对需要伦理价值的标准,需要高尚的信仰,从而培养出人类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欲望和深刻的思想。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批判唯科学主义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感悟,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科学所能认识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未知世界是大海,我们的科学是一滴水我们有权利相信物理秩序只是某一种秩序,此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精神秩序。如果我们因相信精神秩序而生活得更好、更有价值,那么,我们就有把精神秩序补充到世界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