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淡云阁雨1997文集 > 怀念我的外曾祖父

怀念我的外曾祖父

作者:淡云阁雨1997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淡云阁雨1997文集 !

    (一)

    我的外曾祖父,也就是我外公的父亲。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可他慈祥的面容时时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让我无限怀念他。

    日历一页一页掀过,每当冬日来临,我就会想起曾祖,想起他老人家的生日。而今,再不能前去为他祝寿,再不能看见他慈祥的笑脸,再不能听见他熟悉的声音,再不能应他一声声呼唤我的乳名,再不能为他剥上一个橘子,也无法为他递上一块块香甜的糕点,只能,在心底温暖的想念他,在寂静的思念里寻找他,在无语的泪光中感受他!

    往事的追忆里,蓦然回首才发现,曾祖竟是我生命旅途中最爱想起与常常眷恋的人

    曾祖生于一九一零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吉时,上有两个姐姐,家中世代为农,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一家的生活全靠母亲来支撑,曾祖的母亲精通小儿疾病,常为村中孩子看病开药,而且绣活和面花在方圆几里做的也是很有名气。

    姐姐们相继出嫁,曾祖与其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听外婆讲,曾祖家那时侯日子很穷,连做饭的锅也买不起,每日里都是用一个很小的瓦罐煮汤做菜。

    曾祖一生娶过三个曾奶奶,前两个早逝,后一个听外婆说,是江苏人,因嫌弃家贫而离家出走,杳无音讯。第一个曾奶奶为曾祖留下一儿一女,就是我的外公与老姑姑。曾祖既当爹又当娘抚养两个孩子,也很注重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外公师范毕业,老姑姑也识文断字,绣活也象她的奶奶一样相当拿手。

    曾祖从十来岁起,就挑起家中的担子,打过短工,还曾在好些杂货铺子里做过“相公”被掌柜的使来唤去,挣点小钱。

    曾祖在生活的风雨、贫穷与困苦中磨练成长,学到了不少生活的经验与文化知识,也开始摸索到一些做小生意的经验与技巧!

    在外婆的记忆里,她小时侯去大姐家,(和曾祖家同村)曾祖家就开着一个杂货铺子,她还曾去曾祖家买过东西。外婆说曾祖那时候就常常徒步去县城里挑担进货,在逢集会的时候还会出摊。那时候的集会好像不在现在的集市,就在外婆家的村子里,也难怪村子的名字就以“街”字命名!

    曾祖很会持家,也善于理财,他一边做农活,一边做生意,家中光景便日渐好转。民国十八年饥荒乱世之时,村里人挖野菜,吃榆钱,后来连榆钱树的皮都扒的吃了,还有好些人饿死家中,但19岁的曾祖却因过日子非常仔细,居然还在屋后的地下埋了一缸粮食,以备急用。

    外婆说,她16岁来到这个家,生活就一直很不错,零用钱从来不断,吃喝也比较充足,就是吃“大锅饭”时挨过饿。

    (二)

    在我的记忆里,曾祖一直都是精神矍铄。勤劳是曾祖最大的特点,从我记事起,曾祖总是天不亮就套牛拉车去下地,炎炎烈日也常在田间,日落西山,在沉沉的暮色里,就会看见曾祖背着一个荆条编成的大笼,里面塞满了给牲口割的青草朝家门口走来。我就会急忙回家,帮曾祖打来洗脸水,然后象一个小丫鬟一样端出早已切好的一盘凉拌青辣椒和几个馒头,倒上一杯开水,曾祖坐在椅子上,就会从他白褂子的口袋里摸出一些红枣或者一把碧绿的豌豆角或者是几个酸倒牙的黄杏、几个扁而花的蟠桃。曾祖从田间回来,总是忘不了给我们这些“谗猫”带一些好吃的。

    那时侯,曾祖用过晚饭,我常常会帮曾祖压切草的铡刀。记得第一次铡草,我很紧张,总怕伤了曾祖的手,曾祖放好草,我不但小心翼翼,还迟迟不肯落刀,曾祖笑着说:“没事,我放好草,你就用力,慢慢就会了!”在曾祖的鼓励下,我逐渐顺手起来,和曾祖配合的很默契。“咯吱咯吱”的铡草声混合着草的清香味,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份快乐的记忆!

    曾祖侍弄田地就象抚养孩子那样认真仔细,田间总是被曾祖打理的井井有条,种西瓜还是曾祖的强项,曾祖还被誉为我们那里的“种瓜能手”那些年生产队的瓜园里,就是曾祖带领大家掐花压蔓。后来分田到户,曾祖家每年都要种几亩西瓜。曾祖也总是在瓜园里忙活,他的瓜庵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小时玩耍的乐园。开初是上市早的香瓜,再往后就是西瓜。

    小时侯暑假,我们总喜欢呆在外婆家,夏日的早晨和午后,我们姐妹都要去田间地头给看瓜的外曾祖父送饭,老远的就会看见他蹲在田间,不是拨草就是挑拣成熟的西瓜,阳光照着他,老粗布的白衬衫,肩上总搭着一块浸满汗水的毛巾,宽大腰的黑长裤,上衣齐腰的地方总缠着一条白粗布的腰带,上面别着一个黑粗布做成的旱烟袋和一个烟锅,脚下是农家人常穿的粗布鞋,古铜色的脸上,印着岁月的沧桑,光光的额头,炯炯有神的眼睛,剪去了清朝辫子的齐耳短发,梳理的很整齐,80多岁的人,走起路来步履生风,给人的感觉老是很精干利索。

    那时候,曾祖在田间吃完饭,我们兄妹5人早已围着曾祖坐好,曾祖就会绘声绘色的跟我们讲起许多的历史典故,记忆中最深的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蔺相如完璧归赵”“草船借箭”“安史之乱”等等,还有许多的笑话与民间故事,让我们在课外书籍很少的情况下,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有时侯,我们还要将曾祖父挑好成熟的瓜果从田间搬往田头,帮忙看瓜的狗儿会远远的朝我们吠上几声。月上星稀,曾祖父躺在瓜庵,摇着蒲扇。我那时侯睡在家里总在想:“曾祖一个人睡在瓜庵里,也不害怕呀!”我还曾天真的问过曾祖父:“你睡觉时也做梦吗?”曾祖父没有回答。他是那样的平静,生活的风风雨雨已经深深的埋在曾祖父的心里。

    曾祖性情耿直,有时候会大发脾气,我见过一次,感觉很害怕,但那都是因为外公或者舅舅们把田间地头的活没有干好,曾祖才会生气,对我们5个重孙,曾祖从来都是很慈祥,记忆里曾祖从没打骂过我们,即使有小小的错误,曾祖也不舍得惩罚我们,而是爱怜的用他干瘪枯瘦的手弹一下我们小小的脑瓜。

    记得有一次,我们兄妹去瓜园,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就换曾祖回家吃饭,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在不停的鸣叫,我们玩着玩着就又热又累又渴,于是,便趁着曾祖不在,在瓜园里挑起瓜来,怕曾祖发现,先挑了几个小瓜,掰开一看,就象生菜瓜,不好吃,便使出吃奶的劲,把小瓜扔到了远处的田地里,然后兴致勃勃地学着曾祖的样子,大拇指和二拇指轻弹西瓜,听声音,一时间不知道生熟,就随便揪了一个大西瓜,也不用刀,朝地上一碰,哎呀“媳妇脸”——粉白,谁也不愿吃,但又很担心,曾祖见了怎么办?我想曾祖要是来了,看见我们把未熟的西瓜摘下来,一定会批评我们,一想起那天曾祖给舅舅们发脾气,我们一个个都吓傻了。最后,大家商量,赶紧把西瓜藏在一个浇地陷下去的坑里,扔上一些瓜蔓,正当我们抱上西瓜遍地找坑时,身后传来了“黄狗”的叫声,回头,曾祖已经快到瓜庵了。我们一下子傻了眼,一个个都低着头,不敢走动了。

    我们等待着曾祖的批评,只见曾祖走上前来,却笑呵呵的,连戴的假牙也动了起来,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一群白识的,(无用的小家伙),呵呵,来,站过来”随后,每人头上都被曾祖轻轻的弹了一下。然后曾祖就把那个西瓜放在了瓜庵的木床板上,带领我们又去摘西瓜,我们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跟在曾祖身后,高兴的直做鬼脸,这次,找到的是一个非常甜的,薄皮红瓤的沙甜西瓜,我们一个个吃的连脸蛋也红了,瓜子都沾到了鼻子尖上

    曾祖看着我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充满了慈祥与温和。随后他拿起勺子吃起了那个粉色的西瓜。我问曾祖:“那能吃吗?”曾祖说:“比白开水好多了!扔了多可惜!”我们姐妹都低下了头。以后再换曾祖吃饭,曾祖总是早早的挑一个甜西瓜放在瓜庵里让我们这些“小家伙”解渴。曾祖就是如此疼爱我们兄妹,总是很慈爱的教育着我们。

    曾祖是个很节俭的人,平日里他也不允许我们姐妹浪费粮食。记得我们兄妹有时侯会把吃了半截的馒头放到窗台上,曾祖看见了,就会把我们叫到跟前询问是谁扔的,然后很严肃的告诫我们不能糟蹋粮食,如果随意浪费会遭孽的。他还给我们讲了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讲了三年自然灾害,讲他挑着担子步行去黄龙山换粮的艰辛,讲舅舅小时候看见白馒头狼吞虎咽的样子。曾祖还告诉我们,那年换粮回来的路上,阳光灿烂,他走的满头大汗,忽然一刻间就看见满天星斗,遇见了日食。我们姐妹都听的瞪大了眼睛。

    曾祖不但西瓜园侍弄的好,炒的花生和葵花子也很好吃。

    走进曾祖家的院子,靠西边的墙角下有个用砖支起的很大的炒锅,农闲的冬季,曾祖父就会把秋季收获的花生和瓜子烘焙好拿到集市上卖。

    那时侯傍晚放学回家,总会看见曾祖站在院子里那一个扁平的铁锅前,手拿铁锹,翻炒花生,曾祖将花生掩埋在细细的沙子里,锅下面塞上一些麦草,红红的火苗舔着那架平底的大锅,沙子将热量均匀的传递给花生。我们姐妹总会围着曾祖,那时侯,我们常常会帮曾祖撑麻袋,装那些香喷喷的花生。温热的沙子,暖暖的感觉,小手剥一粒花生放进嘴里,真是回味无穷。葵花子是在厨房做饭的铁锅中加工的,味道也很不错!

    花生炒好后,装成袋子,就堆放在曾祖的土炕边一个老式的桌子上,等逢集的时候就会出售。小时侯,我的衣服的口袋里常常揣的不是葵花子就是落花生,记得那时侯,早晨起床上学前,我们姐弟五人(包括舅舅家的两个孩子)也总忘不了去曾祖住的窑洞里,先拿一个冷馒头,夹上红辣子,塞进书包,然后挨个小心翼翼地从装花生的麻袋破了的一个小洞中,用指头抠一些揣在兜里做为美味的早餐。天天如此,竟将好好的袋子挖得成了个大窟窿,就那还美孜孜的以为曾祖不会知道,也许是老鼠弄的吧,呵呵,一伙大谗猫啊那时侯,我居然还在学校里做起了“小商人”二分钱一小把瓜子和花生。

    (三)

    曾祖父性格倔强而且平和。初生的小牛犊经过曾祖父的调教也会变的温和顺从。家里常年养着一条用来驮东西的毛驴,还有一匹性情烈傲的马驹。记得我常常被曾祖扶上马背,曾祖在前面牵着,我坐在高高的马背上,就把自己想象成了“花木兰”曾祖回头看我,总是笑咪咪的问:“害怕吗?”我说:“不怕”曾祖就夸我是“歪女子”(厉害的意思)。曾祖还很喜欢养狗,那只叫“来”的狗和我们也总是很亲昵,每次放学回家,那狗总是摇着大尾巴向我跑来,前腿搭在我小小的肩上,舌头舔着我的脸,从小就很爱干净的我总觉得很不喜欢,就大声尖叫,曾祖看见了会大喝一声,狗儿就很听话的跑开,曾祖看着被吓着的我,不停的安慰说:“狗是欢迎你呢!不怕,不怕!”

    饮砖茶和抽“咕嘟咕嘟”的水烟也是曾祖父的习惯。那时侯我有些好奇,居然还偷偷地拿着曾祖的水烟玩耍,居然被水烟呛了鼻子,呵呵!

    农村的冬天,夜深的可怕,一盆柴火放在炕前,曾祖坐在土炕上卷烟叶,然后用很长的铁筷子夹一颗红红的木炭点燃旱烟,吧嗒吧嗒的抽着烟,尽管那味道让我感觉很呛喉咙,但我们还是最喜欢绕在曾祖父的跟前,坐在那个蓝黑相间的栽绒厚毯上,听他讲故事,听他说话,看着曾祖饱经风霜的布满皱纹的脸和那双深邃的眼睛,小小的我总感觉曾祖是个有着很多经历和故事的人。

    喜欢围坐在曾祖跟前,还因为曾祖的炕上有个两尺长,90多公分高的带锁的黑木头匣子,那里面总会散发出一些苹果和糕点的香味,曾祖用它来当作木枕头,里面放着曾祖喜欢的有关占卜的书籍和一些我们最喜欢吃的小甜点。我们兄妹闻着那木匣子传来的苹果味,贪恋着枕头匣子里的小甜食。曾祖就会爱怜的弹一下我们的小脑袋,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块糕。

    在我的记忆中,曾祖的那个盒子曾被我偷偷翻过好多次,那个箱子,从来就没上过锁,总是充满着诱人的水果的香味第一次打开它,我首先发现了一堆颜色各异的水果糖,然后看见了一个发黄的布包,上面放着一个眼镜,还有一个象大大的卷尺一样的东西,好像还有指针和刻度,当时就非常好奇,拿起来看了又看,想起了老师说过的指南针,很茫然,然后我慢慢的打开那个带线绳的包裹,发现里面是一本象茶水浸过般的发黄的草纸书,书是从右边线装的,字好象是毛笔,又好像是粗钢笔印上的那种,那时就很好奇,觉得和我平常见到的书不大一样,而且字我也不大认识,全是些繁体字。我生怕曾祖发现箱子被动过的痕迹,然后又很细心的将它们放回原位,顺手牵羊的拿了一颗洋糖塞进嘴里,高兴而去。

    后来我才知道,那用一块带线绳的印花方布包着的是易经书,那个象卷尺一般的东西是一只罗盘,那个老花镜是一副很好的石头眼镜,戴上它,眼睛会很舒服。

    多少年来,洛水两岸的乡邻,婚丧嫁娶,动土、开工、上梁择日、看墓穴,甚至丢了猫狗牲畜之类的事情,都会找曾祖来给掐算,这些东西就会派上用场。而曾祖掐算的总是很准确,又因为曾祖是村西头年纪最大的人,所以村子里人们善意的称曾祖为“西半仙”那些占卜用的书、罗盘和那副石头镜,现在已经随着曾祖埋进了深深的泥土中。记得葬礼那天,我在曾祖的那个木盒子里,放满了水果之类的东西,我们姐妹几个在曾祖灵柩的两侧,号啕大哭,一直到送他老人家平安入土。

    (四)

    小时候,我们在曾祖家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曾祖带领全家人在田间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曾祖家有菜园,瓜园,桃园,冬天里还会有各种香喷喷的干果。曾祖家的院子里也栽了一些果树,进门是一个很大的林金树,内院里有颗石榴树,一直伸向房顶,旁边还有一颗梨树,后院有一颗杏树。我们那时候从果树开花就盯上了这些果树,天天数着树上的果子,盼望着它们长大。记得那时候,最早让我们解馋的是庭院里的那棵林金树,盛夏里会挂满小果子,压的树枝沉甸甸的,我们姐妹在林金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开始偷着摘了,那时候最经典的动作就是一跑二跳三拉枝,总是怕被曾祖发现,他要弹一下脑袋的;那颗梨树很高,结的果子我们够不着,等梨还是青色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惦念了,可曾祖总说要等黄了的时候才能摘,于是我们就天天盼着它自己掉下来。

    曾祖不仅田间地头是个能人,还会做许多的家务活。儿时的我,总感觉曾祖是个无所不能的人。

    曾祖的手很巧,每年的端午,曾祖都会亲自给我们全家包粽子,鲜红的大枣,晶莹的糯米,碧绿的芦苇叶。曾祖包的种子十分好看,有棱有角;曾祖还是个大厨师,农家邻里过事,他也会去帮忙掌勺。逢年过节的,曾祖还会炸油条,做油糕。水盆羊肉也做得很不错,记得那年过腊八节,曾祖用煮好的羊肉,红白萝卜,豆腐,白菜,做成的腊八面,现在想起来还会让我流口水。曾祖还教会了我擀面条,记的那年暑假,13岁的我在外婆家做手工面,半天擀不好,曾祖从地里回来,洗过手,就亲自给我教如何擀面条,虽然那时他已经70多岁,但是看上去,动作很干脆麻利,一会儿,一张比案板还大的圆圆的面片就在眼前。现在每次擀面条,我都能想起他老人家。

    曾祖虽没上过学,但在村子里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识文断字,并且通晓易经。记忆力也特别好,能将许多的历史典故娓娓到来,曾祖还乐善好施,对人宽厚仁慈,亲朋有难,曾祖必会助之。

    听外婆讲,多年前,一户从河南逃难而流落村中的人,因无处落脚,曾祖就让那人住在自家的屋里,和那家人共用一个灶火轮流做饭。这户人一住就是几年,后来才安家搬出,就成了乡邻,与曾祖家关系很好。还有一户人家,因为儿子结婚没房,曾祖就把自家的一间房子借做新房。平日里遇见乞讨流浪的人,曾祖也不忘递上一些干粮,送上一口开水。

    曾祖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但他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待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疼爱。我母亲年少时,村中女孩子基本没有上学读书的,而曾祖却支持母亲,并且还给母亲买了辆那时不多见的自行车,让母亲去几十里外的地方读书。

    在农村,还有个习俗,那就是每年的清明祭祀,家中只有男孩子才可以去,女孩子一般是不允许去上坟的。

    记得那时,曾祖从来都不在乎那些陈规陋习,更何况我们还是重外孙女(外姓)。他总是带着我们姐妹和舅舅的儿子,提上一个很漂亮的竹笼,里面放上一壶酒,盛上两碗颜色不同的凉面条,一碗白面,一碗用刺角(一种野菜)做成的绿面条,还有一些用白纸剪成的钱串子和几卷烧纸,几把香,前去上坟。曾祖让我们把钱串子插在坟头,率我们跪在曾祖母亲,也就是我外公的奶奶坟前,虔诚的祭拜。然后会带我们去外公的母亲,我们的曾奶奶坟前,最后会把那些白花花和绿油油的面条用筷子挑起,均匀地洒在坟堆上,给我们说:“孩子们,给你们曾奶奶磕头了。让她们来吃面了。”我们一个个趴在地上叩首,起来后立刻就在田地里嬉笑打闹,而细心的小小的我却还是发现了曾祖迷蒙的双眼和沉默的表情,不禁会问:“老爷,(平日的称呼)她们真会吃掉那些面条吗?”曾祖看着我,笑着摸摸我的脑袋:“会的,不信,你下次来这里看看,这些面条准不见了?”傻傻的我还真信了,呵!那时侯,我根本不会去体谅曾祖的心情

    (五)

    我们姐妹的童年里,曾祖过大寿是我们最盼望和高兴的日子。那天,妈妈总要象过年一样,给我们换上崭新的衣服和棉鞋。从外婆发面蒸白馒头开始,我们姐妹就兴奋起来,因为又可以象过年一样大吃筵席了。前来祝寿的亲朋很多,还有村子里的人,筵席从中午一直会持续到晚上。印象最深的是给曾祖拜寿了,曾祖站在房前,磕头的人从中院门一直排到大门口,我看见曾祖笑呵呵的,面向大家,两手平摊徐徐抬起,招呼大家“起身”那时,小小的我总是排在最后,看看前面那么多人向曾祖叩首,我忽然感觉曾祖就象一个“大人物”一样。曾祖过完寿,我们最开心了,因为有了很多吃橘子罐头和糕点的机会。

    我出生时,曾祖已经63岁了,以后的三十年里,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总是精神矍铄,步履生风,直到他离开我们时,身体状况也非常好。去世的前天还在炕头上看日历,跟舅舅说话,很遗憾的是,我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

    那是年关岁末,我们路过外婆家,其实车子已经到了二舅家门前,因为车上还有单位其他人,丈夫就催了我,我只是将买好的东西让外婆捎给曾祖,却没有去大舅家看看曾祖,回来的路上,我心情就很不好,还为一件小事情跟丈夫赌气,在车上哭得很伤心,我其实心里就觉得他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我得去看看。

    记得很清楚,大年初一,我跟妹妹通电话,就知道了他老人家的消息,2003年农历大年初二,他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所以这件事很是让我难过。现在只能在梦里再看看他老人家,只能在电脑中看看我亲自为他老人家做的电子相册和刻录的葬礼光盘,每每看到,我都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曾祖去世后,舅舅请我们那里的一位文化人士,为曾祖写挽联。因为那人有事在西安,所以这副挽联是在电话中一个字一个字传过来的。

    上联:生于贫弱长于动乱立于解放经历风霜坎坷练就百般武艺农事风水历史商务无所不通可谓出类拔萃。下联:辅其子媳导其存孙抚其曾玄老逢改革盛世乐享五世同堂年丰物阜人旦家兴诸事享顺堪称福寿全归。横批:九宵含笑

    这副挽联总结了曾祖平凡普通而又充满艰辛的一生,曾祖性情耿直,精明能干,为人忠厚,勤勤恳恳,持家以俭。他擅于经商,精于理财,勤于务农,乐于烹饪,好于种瓜,赏识文化,通晓易经,爱护儿孙,近亲睦邻,德高望重。

    曾祖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很多很多的记忆,一直以来都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以做怀念。又逢一年花开时,又是春雨落人间,又到一年清明祭,我知道曾祖已与天地融为一体,但我还是想斟上一杯酒,点上一柱香,捧上一碗面,再一次供奉纪念曾祖父他老人家。

    泪如泉涌,颗颗滴落泥土,怀念曾祖,永远在我心中

    2008年4月1日

    附祭文

    尊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以及所有前来参加吾舅公申老大人葬礼的同仁:大家好!

    吾舅公生于一九一零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吉时,于二oo三年正月二日凌辰三时寿终正寝,享年九旬有三。今天大人驾鹤而去,然大人有生之年恩泽乡邻亲友,不论是男婚女嫁,还是红白喜事,从洛河之滨到五龙山下,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人的恩典,特别是大人对我xx家族老少,视甥如子,恩重如山,然人间生死两茫然,阴阳相隔无会期,再无报恩之期,此时此情面对灵堂,只能用泪水与语言表白,只恨才识短浅,不周之处,还望大人在天之灵海涵,众亲邻谅情。

    呜呼!苍天无情,祸降良善,惊闻舅公申老大人与世长辞,顿觉天倾地陷,直感万箭穿心,闻满堂哭声,恸彻肝肠,见亲朋纷纷吊孝,更忆生前,贤德舅公,人钦懿讫,其恩之重,甚于泰山,其情之深,过于湖海。今弃儿女别诸邻亲朋,溢然丧世,撒手人寰,悠悠苍天,雨雪纷飞,儿孙泣血,天地同悲。

    大人艰辛的一生,相伴于九十三个春秋,与岁月蹭磨相过,不落的春之花、夏之日、秋之叶、冬之雪,与您相随,然舅公曾告诉小甥,大人生不逢时,命运多歼,未及弱冠,早失怙恃,复逢天灾人祸,饥民盈野之岁,中失家偶,母子相依为命。居此险恶环境,沥尽人生艰难之途,是故自幼看遍冷暖,磨励了意志,遂养成忠厚善良之风,勤劳俭朴之习,立志振家立族。

    图生存、求发展、赡老母、济其妹、携妻室、育子女,昼耕耘于田间,晚作务于灯下,垦荒置田、瓜菜代粮,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无半刻闲暇,毕生对文化颇有赏识,对祖国自然科学易经有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最可贵的是大人一生善于理财,几乎每角钱都能用到合适的位置,用心良苦、伟业有望、才人辈出,使一个衰亡之家,复兴于xx之村。

    大人存亡之秋,谆谆教导子孙亲友学文化、学技术、吃苦耐劳、树德立志、同情穷人、和睦亲邻、勤勤恳恳。

    呼呜!人生难料,归途各殊,星移斗转、拼搏一生,求温饱赤难,大人屡经危难,亡妻献家,抚孤哺婴,遇人祸而节不改,逢天灾其志不移,一生光明磊落,为人禀性刚直,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实平凡之圣贤。

    大人匆匆而去,魂归仙境,忆往昔笑容,唯在泪珠中显现,教诲在不尽的思念中存留,惜呼哀哉!

    联曰:

    幼失怙、中遭变、斯人饱经人世沧桑艰

    天垂泪、地泣悲、俊杰无量恩德长留驻

    xx小甥:xxx撰之、xxx定稿

    二oo三年正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