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保持常态文集 > 拒绝病态的教改

拒绝病态的教改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保持常态文集 !

    当今教育,为了试图破解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家纷纷想通过教改来找寻答案。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洋思和杜郎口这样的典型,的确值得学习借鉴。但是教育的对象毕竟是人,没有把握的课改实验,弄不好就贻误了一代人。所以,我们的教改当谨慎,尤其要拒绝病态的教改。

    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教改中,这些年来,病态的教改往往出现内心的思考与实际的行动上。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们综合了一些病态的教改,填写了一份来自教改的病历卡。

    一、教改的狂热病

    病症分析看了人家的教改成功,于是“心动”了,紧接着就去贸然“行动”结果,教改就像商家酬宾大甩卖一样,误导着顾客去抢购,最终染上了“心动不如行动”的狂热病。

    病状诊治出现此病症后,应该在“心动”之后“心静”下来思考一番:人家的教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提出来,人家的成功经验对自己有什么借鉴意义?下面就以洋思为例,看看我们如何来诊治教改的病状。

    一是对症下药。洋思选择了一个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它针对着当时那种学生被动学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实际提出来的,也是根据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提出来的,还着眼于学生“能学、会学”这一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转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洋思中学的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对症下药。

    二是敢下猛药。洋思出现了一个适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当时的洋思中学是为学校的生存而改革的,改革一途没有退路了,当此时也,蔡林森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因而,洋思中学的教改在教师中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为生存而教改,无疑就是洋思下的一剂猛药。

    三是配合治疗。洋思形成了一种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信念,要有基督教徒式的宗教信仰,相信只要有正常心智的孩子,只要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学习都是可以学好的。他们相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他们不放弃每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在这样扎实的基础上,优秀生也水涨船高,大批量涌现了出来。因而,洋思中学的教师对教改都怀有了一颗虔诚心。有了这样一颗虔诚心,就去积极配合治疗。

    四是规范治疗。洋思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承包制。蔡林森的聪明在于把农村承包制的改革移植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上来,老师一旦承包了这个班级、这门学科,那么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教好。因而,洋思中学的教师对教改就增强了一份责任感。这样,责任感就驱使着他们要按照管理机制加以规范执行。

    治疗结论通过治疗分析,我们从洋思的成功知道,蔡林森带领的洋思教改,从客观上来说教育具有了针对性,学校形成了凝聚力;从主观上来说,教师怀有了一颗虔诚心和增强了一份责任感。当主客观因素都具备了,洋思成功了。所以,在学洋思的时候,当我们满腔热情投入到教改“行动”中去的时候,一定切记狂热!否则,如果教改的狂热病像抢购一样,那么一阵风过后什么都没有了。

    二、教改的抑郁症

    病症分析教改是一项活动,而不是一场运动。活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运动是一种外力的施加。把教改当作一项活动了,就能成为自觉的要求,但把教改当作一项运动了,就有可能需要强制的执行。于是,通过发动宣传“心动”起来了,再辅之以行政手段来推动,就“行动”起来了,而且还梦想能够立竿见影,很有一种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这种教改却患上“虽心动难行动”的抑郁症了。

    病状诊治教改出现此病症,主要是急于立竿见影。当行政强制的执行需要“立竿”的时候,我们也在“立竿”“行动”了,但“见影”的成效却与我们的“心动”存在差距了,而且一直困扰着我们。这时,教改就患上“虽心动难行动”的抑郁症了。

    一是问诊精当。病状的诊治,问诊时,医生要问得到位,病人要答得精当。教改,谁都想“立竿见影”如何问诊?那就是为了达到怎样的“见影”成效?我们该如何“立竿”?相反,如果对自己怎样的“见影”成效预见也没有,就胡乱去“立竿”了,这样的“行动”迟早要犯疑的,不抑郁才怪呢。

    二是处方精准。问诊之后,便是开具处方了。教改,就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来开具处方。只要有“见影”的成效,其实也并非仅此“立竿”一种行动。如果说洋思的教改“立竿见影”了,那就是洋思的“立竿”而不同的学校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行动”的。如何“行动”呢?其实不必忧虑,能够“见影”的“行动”一定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搭台见影”给学生“搭台”让学生主体得以充分发挥,或许就能“见影”;我们可以“扶梯见影”为学生“扶梯”让学生沿着一个一个阶梯往上攀登,或许就能“见影”;我们可以“登高见影”为学生设置一个高度,让学生发现路在脚下,或许就能“见影”如此等等“见影”的成效所采取的“行动”就不一而足了。所以,我们学洋思成功的经验,并非只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种模式。只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才可以避免“东施效颦”的可笑,这样教改“行动”的抑郁自然就消失了。

    三是调养精妙。在教改过程中,有些关系或问题就如同治疗过程一样需要“调养”的。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改过程中去创建特色。其实,特色与质量的关系恰好就是阐述了“立竿见影”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竿”比喻为学校的特色“影”是学校的质量,那么光有“竿”不见“影”照样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打个比方,如果说质量是学校的粮食,特色就是学校的装饰品。一所学校对当地来说,老百姓为了升学要的是粮食,领导为了政绩要的是装饰品。只有当老百姓让他吃饱吃好了后,他才会需要装饰品。所以,治理与经营一所学校,在没有老百姓让他吃饱吃好之前,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抓质量,质量上去了,才会赢得社会声誉,才会获得老百姓的认同。所以,在“竿”与“影”的关系中,应该这样来“调养”:有了“影”“竿”才会成为特色。显然,两者孰轻孰重?选择自然就不必抑郁了。

    治疗结论教改过程出现抑郁不可疏忽,因为一旦教改的抑郁症持久而严重了,就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三、教改的瘫痪症

    病症分析因长期的“贫血”之后,再加上“缺钙”最终导致了瘫痪症。我们的教改类似于此,就难免要犯上“心动偏行动歪”的瘫痪症。

    病状诊治教育需要追梦人,但不能成为梦中人。梦醒时分,最好去回味一下曾经做过的梦。看看我们的教改“心动”偏离了没有“行动”出轨了没有:德育教育是否缺席了?有没有占领一个制高点?这样会不会犯上瘫痪症?

    一是药方偏差。长期的“贫血”导致人体萎靡消瘦;长期的“缺钙”影响人体骨骼生长。我们的教改就是往往只停留在对学业成绩提高的期盼,却很少去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建设。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健全人格的,无论学业如何的出色,也无济于事。清华、复旦不也发生了投毒案吗?这恐怕与长期的“贫血”和“缺钙”所导致了我们的教育最终犯上了瘫痪症有关。

    二是治疗失效。尽管教育不可能包容一切和包治百病,但我们的教育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拿初中教育来说吧,初中3年,如果老师把所有的关心与帮助只是为了学生的分数,那么当中考学生获得一个好分数后,双方也就扯平了,那也就不存在什么感恩的问题了。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着两张皮:学校把素质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家庭,家庭把应试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这两张皮没有结合,于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空挡,问题也就不断了,甚至最为可怕的瘫痪症也出现了。

    治疗结论加强德育教育,适时“补血”及时“补钙”只要精神世界不瘫倒,依然还是直立行走的人。否则,一旦出现了瘫痪症,教育也就寸步难行了。

    从上面这份来自教改的病历卡填写来看,我们要拒绝病态的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