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第351章

第351章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一个时代的落幕,必将伴随另一个王朝的新生,这是分分合合的历史大势所趋,所有的帝王将相都避免不了,也阻止不了,所谓的力挽狂澜,只不过是夕阳后的最后努力罢了,但最烂朱允文最为愤怒的是为燕王朱棣打开城门的,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

    开门投降的可以是任何人,怎么却是偏偏自己最为信任和再三纵容的李锦龙呢?朱允炆皇帝之路如此悲惨,除了朱元璋留给他的藩王烂摊子外,李景隆当居首功。

    尝试削藩!

    朱元璋还没去世时,朱允炆便同他讨论过藩王的问题,虽然能够稳固边防,但如果藩王自己不安分,那要怎么办?当时朱元璋反问朱允炆,朱允炆看着沉默的皇爷爷,只说用礼和德去感化他们。

    但是,当自己真正坐上皇位的时候,朱允炆还是害怕起来。毕竟那些藩王是朱元璋的儿子,可不是自己的,谁敢保证他们对自己是真心,更何况朱棣等人的势力还越来越大。

    于是,朱允炆即位之后,开始着手削藩一事。柿子先挑软的捏,朱允炆自然不可能先对朱棣下手,于是朱允炆选择先对朱棣的同母弟弟朱橚下手,意在剪除朱棣羽翼。

    很快,削藩一事便在朝中盛行,湘王因无法自证清白自焚而死,齐王、岷王等都纷纷落罪。看着自己兄弟们的势力纷纷被剪除,朱棣也在进行起兵的准备,没多久两人矛盾便到了白热化的阶段。1399年8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造反。

    初战失败,战神登场

    当听闻朱棣造反的消息之后,建文帝看着满朝文武思考究竟该派谁出场。开国功臣大多被皇爷爷屠杀殆尽,厉害的蓝玉又因为太厉害也无能幸免,现在便只剩下耿炳文一位老将,于是朱允炆就打算派他带着十三万大军前往真定镇压朱棣军队。

    耿炳文确实是老将,但是曾经开国功臣之中,厉害的人很多,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都是优秀的军事将领,耿炳文时常都是以副手的形式出现。因此,不同于他们擅长进攻的作战方式,耿炳文更像长平之战的廉颇,善于防守。

    所以,这场十三万对十万的主攻战,建文帝落败。不过,对于耿炳文而言,退守真定以全国之力阻止朱棣进攻并非难事,最终被消耗殆尽的必然是朱棣。

    却没想到,当建文帝听闻首战失败之后,便开始急了。果然人老了就是容易不中用,建文帝一边挠头一边思考换谁上场。

    这时,朱元璋留给他的文臣黄子澄出主意,不如派李景隆上场。李景隆年轻力壮,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而且之前就深得朱元璋喜欢,更何况如今也与建文帝关系密切。用人嘛,还得用自己亲近的人,你说是吧赵括?

    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战神李景隆便在关键时刻出场了。

    战神第一场:五十万大军落败北京城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而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两者之间血缘关系本就亲密。随着常遇春与徐达等人的离去,朱元璋看着大明未来的臣子,还是长得人高马壮谈论兵法头头是道的李景隆令人满意。

    于是,在为朱允炆铺路的时候,朱元璋便时常让他与李景隆多接触接触,加深君臣之间的感情。因此,当黄子澄建议让李景隆出兵的时候,朱允炆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同时,为了表示对李景隆的厚待,朱允炆亲自在江边为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送行,表示等李景隆凯旋归来。

    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前往朱棣封地,当他们逼近北京的时候,北京城仅有一万多的老弱残兵。朱高炽看着远处的兵马,一边在心里咒骂坑儿子的老爹,一边应对李景隆的围城之战。

    当时,建文大军的瞿能本应该攻破张掖门,就此长驱直入,但李景隆担心他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下令退兵,第二日再由自己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李景隆被胜利之心所驱使,根本就没考虑战场环境的影响,等他第二天准备攻城的时候,才发现城墙上还有厚厚一层冰。北方天寒,朱高炽趁夜命人在城墙上面泼水,仅一晚,攻城难度便大大提高。于是,李景隆只得在附近安营扎寨,打算围困北京。朱高炽利用守扰相结合的方式,一直坚持到朱棣回来。

    而李景隆带着的五十万大军,围困北京近两月都没能成功。

    战神落幕戏:开城投降

    李景隆失败回归之后,朱允炆不仅没有怀疑他的能力,反而认为是李景隆权利不够大,因此作战束手束脚,于是还授予他“专征伐”的权力。但是,是石头的话,度层金子也不会发光。在李景隆的带领下,建文大军屡战屡败,仅一年的时间便让整个大明在朱棣大军面前实现了攻守形势的逆转。

    群臣见状,纷纷表示李景隆用不得了,就连当初举荐他的黄子澄都表示自己看走眼,让建文帝杀了他。但一向软弱的建文帝,在这件事情上面就是不听。于是,举全国之力的建文帝,到了建文四年的时候,已经眼看着朱棣大军直逼南京城了。

    方孝孺见状,再次建议建文帝诛杀李景隆以安军心,没想到建文帝反倒让李景隆等人找朱棣谈和。曾经自己劣势的时候都没求和,如今马上天下都是自己的了,朱棣怎么会愿意?

    眼见着谈和不成,南京将破。自己铁定是建文最大重臣。李景隆心下一横,打了一场最漂亮的“胜仗”,他看着到达金川门的朱棣大军,选择开门投降,帮助朱棣给了建文帝致命一击。

    “功高”遭谤,囚禁终身!

    在李景隆的“帮助”之下,朱棣成功入主南京城,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看着劳苦功劳的李景隆,朱棣决定给他最大的嘉奖,以“默相事机之功”成为永乐功臣,位列朝臣之首。

    李景隆一听,似乎觉得自己确实值得这么高的功绩,乐滋滋地应承了。但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的臣子们可不乐意,这样的人也能位列朝臣之首?于是,永乐二年,李景隆就接连遭受了朱橚、张信等人一批又一批的弹劾,其猛烈程度估计朱棣都在看戏。

    最终,李景隆因种种罪状被朱棣剥夺爵位,其家人连同自己分封被抄家软禁,一代战神,就这样被囚禁至死。

    建文帝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用人不当,而这个“不当”李景隆居于首位。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景隆,建文帝凭着大明的国力足以耗死朱棣,但命运就是这般令人捉摸不透,“战神”李景隆将建文帝从头坑到尾。

    不过,由于李景隆的识时务,最终并非如同大明开国功臣一般惨死,也不知是朱棣心怀仁慈还是故意留着他看笑话。

    明史中的记载为“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就因为这个“帝不知所终”,让大明第二任皇帝成了千古谜团。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公元1399年,这一年七月,受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举起反旗,打着“奉天靖难”的名义,誓师出征。

    坐在皇位之上的朱允炆拥有全国的兵马钱粮,而朱棣只有北平一城,就算全国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把朱棣淹死,可事实却是相反,在对决的过程中,尽管朝廷屡次派兵围剿,而燕王总能化险为夷,战争天平慢慢倒向朱棣一方。

    公元1402年,建文帝四年,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i)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而此时朱棣唯一的目标便是他的侄子皇帝朱允炆。

    谁料想,宫中烧起熊熊大火,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是几具烧焦了的尸体,据宫中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其实对于朱棣来讲,这是最好的结果,反正是自焚而死,与我也没有多大关系,要是被我活捉,那就太尴尬了。可现在问题就在于这几具尸体它烧焦了,辨认不出来,万一其中没有皇帝呢?

    此时更有传言说朱允炆跑出宫了,准备卷土重来,朱棣此时的内心是焦虑的,既然打下了江山,那就要为儿孙们清理障碍。

    而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呢?其实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两个,出逃和死亡。

    咱们先来说说出逃野史中记载,朱允炆在燕军攻入皇宫之时,太监拿出朱元璋的手书,据说朱元璋早就料到这一天来临,与手书在一块的还有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有逃跑路线图和一件袈裟,那意思就是让朱允炆逃出之后出家当和尚,其实这个出逃方式,我看就是纯属扯淡,因为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脑子进水了,这不是逼着皇族内部自相残杀吗?

    我们不管朱允炆怎么逃出来的,先来看看逃出来的传说。

    这些个传说,一个个众说纷纭,但也没有确切的记载和记录。

    朱允炆逃出皇宫后,为了躲避朱棣的追杀,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湄江观音崖,准备东山再起,可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朱允炆慢慢发现,朱棣把国家治理的还不错,于是隐姓埋名,潜心修佛,不问世间一切事物,后来人们把他居住的地方叫作藏君洞。

    东明寺位于现在的杭州余杭区境内,而且根据《东明寺志》记载,惠帝朱允炆的确出家于此,而且在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还塑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听说寺内还有建文皇帝亲手种的桂花,不过后来因为战争,被日军焚毁,仅留下枝干。

    朱棣破城期间,朱允炆带着玉玺和大臣出逃皇宫,由于内地都在追杀他,朱允炆只好带着众人往海上跑,至于茫茫大海,究竟跑到何处,那就不得而知了,朱棣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这种传言,命令郑和下西洋,据说一部分原因是去寻找建文帝。

    除了上面几种说法,还有大观堡出家说、江西当道士说等。

    自焚而死的说法!

    其实我更偏向于这一种说法,因为上面我们说到,摆在朱棣面前的有几具烧焦的尸体,这其中一具有百分之九十是朱允炆的,只不过朱棣认不出来罢了,当时朱棣都已经包围了皇宫,朱允炆想逃出去太难了,于是就有一批拥护建文帝的旧臣散播谣言,说皇帝已经安全出宫,准备召集天下兵马讨伐朱棣。

    这样一来,搞得朱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派出当时的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外出寻找建文帝,当然了,为了避人耳目,对外宣称是去找神仙,胡濙这一找就是十四年。

    在明史《胡濙传》中记载,当时的明成祖朱棣还在北方打蒙古人,忽然听说有胡濙的消息,“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大概意思就是说,朱棣在宣府都已经睡了,听说胡濙来了,连忙召见他,他们二人说了很晚,到了四更天的时候,胡濙才出去。

    至于他们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有可能胡濙去跟朱棣禀报这些年他探访了大明的各地州郡,并没有找到建文帝传说的所在地,或者说建文帝其实已经死了。也有可能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不过此时的建文帝已经没有了复仇心思,他让胡濙带话给朱棣,让这个叔叔安安心心的治理大明江山,自己已无心政治。

    这是《胡濙传》中的记载,当然了,后半部分是后人的猜想,我也更倾向于胡濙没有找到建文帝,而真正的建文帝早已死于那场火灾。

    要知道,当时朱棣能打下南京,并不是拥有和建文帝同等的势力才慢慢翻盘的,他是在朝廷大军都在北方的时候,自己则率领精锐饮马长江,只取南京,打了朱允炆个措手不及,也就是说,朱棣只是走了个交通路线,沿途城池还在朝廷手中。

    如果朱允炆逃出的话,只要他振臂一呼,各地会纷纷响应,立刻会围堵燕军后退之路,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牌皇帝,而朱棣的“奉天靖难”只有鬼相信,而历史却没有出现这一幕,这也恰恰说明,朱允炆当时已不在世间。

    朱允炆的事件传了几百年,归根结底还是朱允炆和朱棣的政见不同,朱允炆在位期间改变了朱元璋的一些做法,采取比较柔和的方式治理国家,即所谓的仁政。而朱棣口中的清君侧,就是说一个孩童带着一帮祸国殃民的大臣胡作非为,乱改祖制。

    于是朱棣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洪武一朝的政治制度及治国理念,反正就是朱允炆改的,朱棣又通通改过来了,这就造成了当时一些拥护建文新政大臣的不满,他们写文章处处歌颂建文帝,大肆造谣建文帝出逃的传说,使得朱棣不得不相信朱允炆还活着,结果越找越糊涂,一直糊涂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