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第282章 辱

第282章 辱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待张丹青慢慢的说完之后,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在低头认真咀嚼和消化着张丹青的观点,毕竟能够以朝臣的身份站到这个大朝会上面来的诸位大臣,没有一个是蠢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精英和翘楚。

    而张丹青的观点,严格说起来有几分杯酒释兵权的味道,温和而又留有余地,一时间得到了许多大臣的大力赞同,尤其是魏国公徐辉祖,以及刑部尚书暴昭,对这样的观点和论调极为推崇不已……

    毕竟说的也是,削藩而已嘛,何必非要搞得你死我活呢?更何况这些个藩王,论起身份尊贵和资格起来,无论哪个都是太祖朱元章的儿子,也是当今皇帝朱允文的叔叔辈,何必非要搞得那么你死我活?只要能够消去他们的兵权,相信你他们就算是再有什么雄心壮志,也翻不起大浪来了!就好像一头凶勐而嗜杀的老虎,但如果拔去了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这头老虎瞬间就会变得毫无攻击性,也就再也不足为惧了!

    坐在轮椅上的建文皇帝朱允文微微沉默了一会儿,有些将信将疑的抬头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心腹大臣,黄子澄和齐泰,非常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充分的评价和确定意见,以保证该策略值不值得推行和实施。

    眼见皇帝投来的质询目光,黄子澄非常高傲的抬起了头颅,满脸不屑的斜眼望了望张丹青一眼,颇有嘲讽之色的呵呵笑道:“荒唐,荒唐,张大人说话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荒唐可笑起来了?!”

    眼见受到如此羞辱和嘲笑,张丹青毕竟也是正二品的大员,哪能就如此沉住气呢?毫不犹豫的便开口回呛说道:“还请黄大人把话说清楚,在下所说之言哪里觉着荒唐了?”

    对于这个自以为是而又书生气的黄子澄,张丹青可是一点都没什么好的脾气和脸色,一开口便毫不犹豫的针锋相对回呛起来,大有一副你要吵,老子就陪你吵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有丝毫想退让的可能。

    却只见黄子澄嘿嘿冷笑一声,满不在乎的大笑说道:“当然荒唐了,难道张大人不觉着,只是削去了诸王的兵权,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要黄某说呀,张大人还真是有点天生幼稚了,这纯粹是史书读少的缘故啊!今天黄某就免费给你上一课,让你知道什么叫防微杜渐!”

    张丹青满嘴哼哼,有些冷笑怒极的哼哼说道:“哦?!倒还要叫黄大人请教了……”

    黄子澄身形并不高大,双手背在后面一副领导之资的样子,很是高深莫测的黑黑说道:“难道张大人不曾听过高平陵之变吗?想那司马懿,为了明哲自保而主动放弃兵权,可你以为像这样的雄才猜之主,表面上的放下兵权,就真的安全可靠了吗?后来,只要司马懿愿意,只要他振臂一呼,原先归属于他的大军立马就会快速的拥聚到他的麾下,就像一场疾风暴雨一样,迅速的摧毁整个朝堂,让社稷为之颠覆而又更弦易辙!”

    话说到了这里,朝堂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微微的交头接耳议论之声,很多大臣已经开始在私底下,议论了起来!

    话题争到了这里,张丹青已经力去争辩了,由于司马懿的敏感性,根本容不得他去做任何的争辩与反驳,否则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其中。

    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来龙去脉也并不复杂,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政敌曹爽,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在此之前的数年,司马懿明明被曹爽夺取了兵权,禁军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一直在家休养的司马懿为何还有能力发动政变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不会,因为司马懿有个厉害的儿子!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不是次子司马昭,而是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字子元,少年时就已成名,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何晏还曾经说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234年,司马师做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行为,暗中将自己的妻子夏侯徽毒死,原因很简单,夏侯徽的父亲是夏侯尚,母亲是曹真的妹妹。

    此后,司马师担任过散骑常侍,又升任中护军,成为曹魏禁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在此期间,曹爽、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245年,曹爽不顾司马懿的反对,废掉了中垒营、中坚营,将这部分军队交由自己的弟弟曹羲统辖。原来,中垒、中坚营属于中护军司马师的军队,曹爽这么做就是想让司马师成为“光杆司令”。

    由于曹爽兄弟牢牢把握着禁军的兵权,司马懿十分被动。247年五月,司马懿以退为进,自称身患重病,不再参与政事。之后,司马懿装病,骗过了前来探病的人,自此曹爽更加肆无忌惮。249年正月,曹爽不顾手下人的劝阻,带着魏主曹芳出城拜谒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

    除了司马懿外,参与“高平陵之变”的还有三位重臣,分别是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这三位人物虽然德高望重,是曹魏的老臣,但却不掌握禁军的兵权。当时,曹爽的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另外一个弟弟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掌握着曹魏禁军的主力。前面说过,司马师虽然是中护军,但基本上是个“光杆司令”了。

    手中没有军队,怎么发动政变?这个问题被司马师给解决了!司马师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豢养死士,全部散在民间,人数达到三千,这些人就听司马师的话。在发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只与司马师筹划,就连次子司马昭,都是在政变前一天才得到消息。当时,司马昭坐卧不安,而司马师像往常一样安然入睡。

    政变当天,司马师一声令下,三千死士一朝集齐,人们都不知道这么多兵是从哪冒出来的,“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司马懿进行了一番调度,他首先率兵占领了武库,分发武器装备。然后,司马师领兵驻守司马门,司马昭则领兵控制皇宫。高柔进入曹爽所属部队的军营,王观进入曹羲所部的军营。

    至此,司马懿完全控制了洛阳城,然后屯兵洛水浮桥,与曹爽进行对峙。对于这场政变,司马懿筹划已久,分工明确、行动迅速,而曹爽则反应迟缓,不知所措。虽然曹爽是大将军,手中还握有天子这张王牌,但他却毫无政治眼光,简直是个庸才,居然拱手向司马懿“投降”。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的作用很关键,没有他的兵力做支撑,司马懿根本没有政变的资本。

    首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背景显得非常重要,当时司马懿作为曹叡的顾命大臣,又能打仗,又能治国,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好手,但是由于政见不同,始终被曹氏集团打压,其代表就是曹真、曹爽,曹爽当权之时,司马懿直接被架空,这还不算什么,曹爽还搞其他人,这就让大家都不舒服了,曹爽动了大家的利益,也是大家不帮他的原因之一。

    其次,司马懿不是随便搞的政变,他拉拢了一个大腿,那就是皇太后郭氏,当时小皇帝曹芳年幼,皇太后依照惯例摄政,但是这小皇帝也不是郭太后亲生的,这曹爽也不拿郭皇后当回事,可以说明摆着欺负这对孤儿寡母,这让郭太后很是不满。正好司马懿向郭太后哭诉自己遭遇,并表示想要铲除曹爽集团,郭太后感同身受,暗中支持了司马懿。

    当然即便得不到郭太后的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也是势在必行,不过古代都讲究出师有名,有了郭太后的支持,那等于事半功倍。

    第三、已经到了三国后期了,曹操的老部下基本上也都非死即老,真正活跃在官场上的都是官二代、官三代这种,比如曹爽他爹曹真,那时候是镇得住司马懿的,毕竟久经沙场还是有两下子的,而且就凭着他和曹操的关系,以及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完全可以碾压司马懿,不过曹真死后,曹爽接班,就比他老子差了不少,但是他还算是这些后代中的佼佼者,其他的很多更是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和大风大浪的,根本成不了气候。

    最后,司马懿政变之后迅速铲除曹操老部下的后代,这就是那两句老话了“兵贵神速”、“斩草除根”,像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训等,还逼死夏侯玄,逼走夏侯霸等等,最后基本上把那些潜在威胁全部拘禁在邺城,为他后代称霸朝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猪对手曹爽的烘托,要不是曹爽信以为真的只要自己投降便能够保住荣华富贵和家人性命,便选择了缴械投降,从而把自己的胜算降到了最低,那么相信,后来也没有东晋西晋什么事情了。

    眼见张丹青不言不语,并没有打算要反驳的样子,坐在龙椅上的朱允文也是赶忙的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心中暗道好险!

    不由的下意识在心里头,把自己的叔叔朱棣和那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提并论起来,发现这二人竟然有那么一丝丝的相像.。

    心里不由的竟然莫名其妙泛起了滴咕,要是自己真的要顺了张丹青的策略和意图,只削去自己叔叔们的兵权,而不将他们彻底打翻在地的话,会不会自己哪一天,在睡梦之中,就会遇着自己的这些个叔叔们突然振臂一呼,便瞬间召集数万兵马向自己的京城杀来?

    然后几乎不会吹灰之力便夺取了自己的皇位,把自己这个曾经的倒霉皇帝彻底踩在脚下,然后肆意的凌辱并杀害,说不定,还要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残忍的把自己的一切给强行的霸占和凌辱摩擦?

    嗯嗯,按照自己四叔朱棣那个糙性子,干出这种事情,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怀疑的种子一旦在心里种下了,就会像是得到了充分燃料一样,快速的生根发芽并长成一棵无法消除的参天大树!眼下的朱允文心里头就是如此,哪怕是心里有一丁点而怀疑的意思,就在也忍不住心里头的猜忌,也就对张丹心的提议更加不屑和无视起来,是的,要是自己四叔朱棣真的像司马懿那样的极为能够隐忍和潜伏,像毒蛇一样静静的等待着推翻自己的最佳时机,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早些年自己四叔在北边镇守边关的时候,就遇过这样的一场战争,为了伏击北元的那些余孽,特意的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领着万余兵马,一直潜伏了好些时间,期间任由蚊虫和毒蛇的干扰和从身边游离而过,这样的隐忍功夫,自然是非常人所能够比拟!这样的性格,怎么能够让自己从心底里不发出害怕的情绪呢?

    一想到这,即便是张丹青说的再美好,朱允文打心里也开始不再信任和听从了,十分果断而又决绝的豁然站起了身,一副君临天下而又极具威严的样子,目光极其坚定的望着群臣,大声的说道:“高平陵之变,殷鉴就在眼前,朕多年来熟读史书,这样惨痛的教训不可不好,朕意已绝,绝不能容忍高平陵之变再次上眼演发生,朕的这些个叔叔们,一个个都不是易与之辈,尤其是朕的四叔,简直堪称雄才大略,实在不可不防,所以朕决定了,削藩的策略,还是按照之前的黄爱卿和齐爱卿所议定的路子,区别就在于先后顺序而已,接下来,诸位卿家还是好好的议论一番,这削藩,究竟开始从哪里削比较好?怎样的次序和力度,怎样的谋略和方式,才能够让朝廷不受到任何波动和伤害,也不要让朕当背上残忍的害叔之名?”

    听完朱允文的话语,张丹青颇有些痛苦的扶了扶额头,朱允文这个货,还真是和历史上的一般无二,都要打算进行削藩了,竟然还要顾忌这顾忌那的?甚至还要想着不要让执行削藩的大臣们,让自己承担谋害叔叔的恶名!

    殊不知这样的顾虑,最终却害得他身死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