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看着眼前的舅哥,张丹青默然无语。
毕竟眼前的这一位徐增寿,正是在他悄悄提供朝廷战事布局信息的内应身份帮助之下,燕王朱棣这才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而后来,由于建文帝的意外死亡,导致诺大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皇帝没了。
根据理学思想的天道说,朱允炆之所以被自焚是说明他失德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一个皇帝被失德后,自然会出现有德之人来取代他,这才是天命。
天命就是朱棣了,到这时,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出来,能荣登大宝的有且只有前燕王朱棣先生。
话虽如此,程序还是要走,按照规矩这种事不能由当事人主动提出来,否则是会被千秋万世戳嵴梁骨的,必须由手下上劝进表,表示天命归于当事人,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
唯一的皇帝候选人必须坚辞不受,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何德何能敢觊觎大位之类。然后群臣要像死了父母一样痛不欲生表示坚决不行,再次上书要求他即位。
这次还是要被拒绝,当大家百折不挠第三次提出要求后,主角终于松口,说那就试试吧,可得先说好,这不是我自己要求的,是你们逼我的。
如是三次,新皇终于可以登极继承大统,这才皆大欢喜,这道程序叫做“劝进”,是称孤道寡一道程序正义的台阶。
在劝进这道程序上,朱棣是个优秀的导演,别人一般劝三次就到头了,他愣是多整了一次,还表示要和领头劝进的诸王翻脸,再说这话我就不认你们这些个弟弟。
如此四个回合下来,朱棣才勉为其难地接受新工作,六月十七日,他吩咐手下:移驾入宫准备登基事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己,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建文帝是非法政权。
建文帝下落不明和官员们的不合作让朱棣心神不定,登基之后,朱棣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巩固皇权正义性。
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君没了,“君侧”还在,这是不能被允许的。为了强调正义性,必须指出这些人是万恶之源,是害死建文帝真正的凶手,放过谁也不能放过他们。
为了正义,朱棣必须对他们展开清算。
清算是残酷的。
齐泰、黄子澄并没有叛变,他们受建文帝密令外出募兵勤王,两人一个兵也没募到,现在遭人告发被抓回了京城。
其实朱棣最应该感谢的两个人,应该就是黄子澄和李景隆。创业道路上,他几次险些中道奔殂,这一文一武救了他不止一命,要是他宣布这两人其实是我的卧底,天下人一定会恍然大悟:“哦!本该如此嘛!”
黄子澄和李景隆的命运截然相反。
黄子澄被抓,朱棣亲自审问。黄老师能力没有,节气不亏,口称朱棣为“殿下”而不是“陛下”。在左右一片骂声中,他“抗辩不屈”,大义凛然怒骂道: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贵,不知殿下即此位。况富贵瞬息,何足轻重!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
朱棣大怒,下令将他全族445人全部抓来,用到架着脖子逼着他写认罪书。
黄子澄奋笔疾书: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朱棣又上一当,当即下令将黄子澄先砍去手足,然后凌迟处死。黄家男性族人100多人株连斩首,外亲充军,最惨的是黄家女卷,他妻子妹妹都被送到教坊司充妓,日夜遭受凌辱。
齐泰死得略冤,他的能力强于黄子澄不少,但建文帝偏听黄子澄,不能人尽其用导致了齐泰的悲剧。齐泰本人被“碎分其体”,磔杀于市,齐泰兄弟一并弃市,叔父、幼子发配边疆。
清算行动远未结束。
远在济南的铁铉并未投降,他始终高举着建文帝旗号。朱棣即位后派兵攻下济南,铁铉被俘押送到京师,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端坐大殿,铁铉却反着身子对着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还破口大骂朱棣是叛逆。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铁铉“亦不肯回顾”,最后被凌迟处死。
至死,铁铉的骂声才停止。
铁铉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尽职守,横逆加身刚烈如铁,又令人敬佩。没能收服铁铉是朱棣一大遗憾,他虽然痛恨铁铉,但每每激赏他的忠义,还对群臣称赞他。
对于朱棣的残暴行为与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后代学者、文人以诗文深表赞叹。
抄录两首于下:
铁板差一线,走却高飞燕。忠孝肉,甘自咽,此铁真百炼。独恨大镬油沸溅,不溅一点糜烂燕子面。
执节坐廷南,百折不回,应知潇石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传到山东之后,济南城内悲声动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明知前方深渊,仍然坚持正道,这不就是“为天地立心”吗?即使是失败者,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明中叶起,民间各地修起了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的铁公祠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在济南人民心中,铁铉已化身为关二爷一样的人物被供奉,这无关立场也无关成败,只是寄托着人民对“忠义”二字的敬仰。
在这次大清算中,方孝孺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黄子澄、齐泰被杀是自取其祸,方孝孺本不应该死。
方孝孺,是因空印桉被杀的济南知府的方克勤之子,从小就是个神童。当初宋廉被太祖称赞为第一文臣,作为宋廉弟子的方孝孺继承了他的基因,宋廉之后如果还有第一文臣,那就是方孝孺。
宋廉对这位学生推许有加,并曾预言:再过二十年,你们就会相信我,这小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文宗。
方孝孺是朱元章留给子孙的遗产,早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就被举荐到京城,当时他已名满天下。但老朱并没有重用他,只是丢给他一个汉中教授的职位打发他去了四川。
这并不是朱元章不识货,反而是他对人才的保护。在洪武朝,老朱以勐治国,他的政治策略是先霸后王——“上方心在赏罚,未遑教化”,这个时候重用方孝孺是不合适的,很可能害了他。
老朱并非不认可仁政,只是他认为皇权有力,君威彰显后方可以德治国,述行仁义。他把仁政寄托到了朱标身上,一天他对朱标说:我给你留了个人才,现在我把他安排在蜀中磨炼他的棱角,到你当了皇帝再重用他,一定能给你很多帮助。
朱标早死,朱允炆启用方孝孺为翰林学士,负责为他排疑解难。方孝孺才47岁,已是海内一代大儒。
朱棣的首席谋士,黑衣僧人姚广孝很敬佩他的才华,特地让人给朱棣带话:攻下北京后,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您千万不能杀他。
道衍还着重加了一句: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也是坚定的削藩派,但在这次靖难战争里,他并不算建文帝决策天团的核心成员,主要工作是批答文书,起草文件,朝廷讨伐燕王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笔。
也是由于这点,当朱棣需要一个人帮他起草登基诏书时,方孝孺成了最好的人选。
宣召方孝孺时,朱棣一身明黄色龙袍,端坐龙椅,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
方孝孺人未到声先至,全身缟素,披麻戴孝,大哭进殿。
朱棣好不尴尬又不便立即发作,两人进行了如下一番对话。
朱棣说:“先生不要错怪我,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啊。”
方孝孺问:“成王安在?”
“已经自焚了。”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子?”
“国家乱了,需要年长的皇帝。”
“为何不立建文帝之弟?”
朱棣绷不住了:“这是我们的家事!”
他命左右递上纸笔:“这封诏书,非得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来投之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孺果然厉害,几句话把朱棣问得哑口无言,朱允炆是死了,他还有儿子,还有弟弟啊。按照你老爸定下的规则,也该立其子或其弟,而不是你朱老四坐上龙椅吧。周公辅成王之类的鬼话就不要说了,天下人都知道你是狼子野心。
朱棣大怒,命将方孝孺磔于市,姚广孝的叮嘱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关于方孝孺的死,还流传着诛十族的传说。
朱棣恼羞成怒问道:“你就不怕我灭了你九族?”
方孝孺大义凛然:“便十族奈何!”
历史上从没诛十族的说法,为了凑满十族,朱棣将他弟子朋友也算为一族,一并诛之,从此流传下诛十族这个触目惊心的典故。
诛十族可能是后来人们的传说,但根据记载,方孝孺族人受牵连被杀者达到847人,十族还是九族区别已经不太大了。
往小了说,方孝孺全族被戮只是受战争波及的一个数字,与一场战争动辄数十万人伤亡相比微乎其微。
往大了说,方孝孺被杀的意义远不止此。
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方孝孺这样的人才百年也难出一个,被称为“读书种子”的他“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出家人道衍从不打诳语。“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所谓“天下读书种子”并不光是字面意思,怪杰道衍识人鉴才自有独到之处。
方孝孺不只是个读书人,他更是个政治思想家,文章第一只是其次,道衍所看重的是方孝孺当世楷模的道德精神。
方孝孺正是一代雄主朱元章在重法建君威时,特意为后世子孙所保留的道统传人,寄望于他发扬士人志行,儒家道统。
无论是君王的仁政构想.还是儒者的明道寄托,方孝孺已被定位为有明一代,承续道统,昌明圣学的历史传人。
可见读书种子的精神不仅在于读书,更重要的在于学以用世,得君行道。《明史》称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
以这个标准,“读书种子”出仕是为了“行道”而非为利禄。要求固守价值理想,以之作为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准则。
所以“读书种子”的含义就是儒家“修已以安百姓”,内圣而外王的理想人格。
老朱千算万算,没算到老四会和大孙子干架。方孝孺亦如他所料,坚持儒家道统,坚决不承认篡位者朱棣为合法。
道衍早已看到这点,故此叮嘱朱棣,切不可杀方孝孺。
堂堂大明皇帝,就容不下一个书呆子?朱棣大可表现得高风亮节一点,就算他不想让方孝孺说话,也不必用诛九族十族这样极端的方式。杀方孝孺成为他一生洗不去的污点,今天的人谈起那段历史,仍旧不寒而栗。
道衍一语成箴,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古典诗文的最高峰,为啥恢复华夏文化的明朝没出现过这种复兴。有明一朝昌盛的是小说等通俗文学,正统诗文质量下滑明显,除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趋势,与王朝本身对文化的导向也有关系。
方孝孺这样的读书种子被杀,天下读书人噤若寒蝉,谁还敢学方孝孺。
那么,读书种子之死给明代士人造成什么影响呢?
钱穆先生说,方孝孺“身系道统之重,天下士心所为向慕,然中道催折,更为罹不世之祸”。
胡适更是说“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
这个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儒生士大夫们的袖手清谈。明末大儒刘宗周、顾亭林等人认为,正是因为明末士大夫缺少了关心世用的精神,其学术活动才沦丧为放荡的话语形式。
说“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或许过于绝对,毕竟大明后来也出现过于谦、王阳明、张居正这些牛人。但明代士大夫的政治生活沦为空泛的讲学活动,且愈演愈烈——“讲学之风,至明季而极盛,亦至明季而极弊”。
倘若当初有读书种子方孝孺引领海内风尚,士人的精神境界、社会的价值担当是否会有所提高呢?
这个问题永远失去了答桉。
朱棣报复手段的残酷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他的手法被称为“瓜蔓抄”,意思是只要一人牵扯到清算事件中,亲族甚至朋邻乡里都要倒霉,如瓜蔓辗转牵连。
这场大清算前后持续十年之久,朱棣追治奸党一共杀了14000多人。历史上搞清算杀人过万的皇帝绝不在少数,但清算旧臣杀这么多人,大一统王朝里朱棣是独一份。
如果说朱元章是虎,朱棣是狼,我是没有太大意见的。不过朱棣的屠杀与朱元章不同,老朱杀功臣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朱棣杀遗臣却只是政治报复。不杀这些人并不会危及他的统治,也不会为子孙带来什么隐患。在这件事上朱棣残暴的一面表露无遗,受到后人的严厉批评。
朱棣为什么这么狠心,我只能认为,心虚是暴力的根源。朱棣明白自己得位不正,不得不用暴力掩盖自己的心虚,以堵天下人之口。
清算之外,也少不了论功行赏,这点上朱棣恩怨分明。除了跟随他起兵靖难的那些将士们加官进爵,成为新一代勋贵外,对曾有心或无意帮助过他的人,朱棣也是不吝封赏。
比如救命恩人、靖难战神、曹国公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列班首,地位俨然在诸臣之上。
好景不长,李景隆这样先跟朱棣作对,后又投机卖主的人竟身居如此高位,受到建文遗臣和靖难勋臣的一致排挤。第二年,弹劾奏章就如雪片般飞来,把李景隆砸得晕头转向。朱棣虽然不相信李景隆会谋逆,也不得不削去他功臣勋号,令其赋闲在家以平息众怒。
然而,仍以“曹国公”身份在家安享晚年的李景隆并不能让众臣满意。他们仍不断上疏,将“无君臣之礼”、“密谋造反”等一系列罪名扣在李景隆的身上。朱棣不胜其扰,褫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圈禁在家并抄没家产。
备受欺辱的李景隆也曾做过反击,他以绝食十日相抗,可最终没有必死的勇气。李景隆就这样窝囊地活到了永乐末年,和朱棣同年去世。
李景隆死不足惜,可惜的是曹国公这个爵位,当初李贞和李文忠父子同爵是何等佳话,自李景隆被除爵后,曹国公从此断了世袭。
李景隆的故事告诉我们,强扭的瓜真的不甜,德不配位是件很严重的事情。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徐增寿在最后时刻惨死在朱允炆剑下,朱棣痛惜之余,残酷清算了当初带头痛殴徐增寿的大理寺丞邹瑾、御史魏冕——邹瑾九族448人被诛(邹瑾和魏冕是舅甥)。
同时,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永乐二年进爵为定国公,子孙世袭。
至于一直与他作对的徐辉祖,毕竟那是大舅子又是元勋之后,朱棣想杀又不能杀,只得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勒令在家闲住。永乐五年,徐辉祖病逝(一说被勒令自裁)。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
徐增寿的定国公一系与徐辉祖的魏国公一系,一直传承到明亡。一门两国公,徐家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然而和徐达的女儿们相比,这都不算什么。
徐达有四个女儿,次女为代王朱桂妃、四女为安王朱楹妃,长女为燕王朱棣妃,也即永乐皇帝的徐皇后。
更牛的是朱棣三个儿子全都是徐皇后所生,这意味着永乐皇帝以后,仁宗朱高炽是徐达大外孙,宣宗朱瞻基是徐达外曾孙,然后以此类推。就连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嘉靖帝朱厚熜(祖父朱见深),从辈分上说,也是徐达的第七世外孙。
所以可以这么说,老朱家的江山,有一半的血脉是他徐家的。
徐达治军严谨,朱元章曾表扬他: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如此看来,老朱还真有先见之明。
屠戮建文遗臣是朱棣抹不去的污点,除此以外他还做了许多事,好几件大事都对后世影响巨大,有的直接影响到了当代。
虎狼有凶残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人物同样如此。
1403年,朱棣正式启用自己的永乐年号,一个全新的永乐时代宣告,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当初出力甚多的徐增寿,却被朱允文发现后,当场斩杀在大殿之上。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张丹青所愿意跟随的,何去何从,立刻变成了摆在张丹青面前的迫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