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寒门人生的奋斗史 > 第四十四章 服装生意

第四十四章 服装生意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寒门人生的奋斗史 !

    进入1997年,村子里开始出现了悄悄的变化。

    村子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廖有志,已经成了老板,回来把土砖房推倒,盖成了钢筋水泥的平房。

    平房盖好那天,廖有志协同老婆一起,在家门口贴上了大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燃放了一挂一千响的鞭炮。

    响声震耳欲聋,连隔壁村都听到了,纷纷打听,“谁家办喜事啊?”

    村民们也赶过来给廖有志道喜:“有志啊,你爸妈给你取的名字好啊。你看你,现在都成老板了,回来盖了这么气派的房子。这可是咱们村第一栋钢筋水泥平房呢。”

    “是啊,有志,看看你这房子,多漂亮,多宽敞,四个房间,两个大堂屋,还有一个漂亮的厨房。哎哟,厕所搬到屋里了,上厕所不会臭啊?”

    “婶子,不会呢,这个厕所啊,城里都是放在家里的,不像咱们农村的土厕所,夏天臭冬天冷。这种厕所,冲水后,都经过下水道排走了,家里,一点都不会臭的。”

    村民们一拨又一拨,看稀奇一样,纷至沓来参观有志的新房子。

    “瞧瞧,这厕所,稀罕啦,干净得能照出人影。这里面,还有股香味。”

    “我们老啰,不中用了,只知道地里刨食,还是年轻人有想法,出去闯荡,发家致富了。”

    “你看看这厨房,贴得都是瓷砖啦,听说这瓷砖老贵了,一块都要几块钱。你再看看,人家这烧火用的,听说这叫电磁炉,插上电,火就上来了,没有油烟,烧火又快又干净,哪像我们的柴火灶,烧火呛一鼻子灰。”

    “啧啧啧,有志发财了,有本事。”

    ……

    江小朵也跟随着大家的脚步,四处在平房里参观。

    平房的客厅地上贴了瓷砖,墙脚也是瓷砖,摆放的是有志从城里订购回来的沙发茶几,又现代又洋气。

    房间都刷的是大白墙,摆设了全新的床、床头柜、柜子,还有一台30多英寸的电视。

    洗手间里,摆放了洗衣机,全屋瓷砖,干净得晃眼。

    厨房,有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比丁莉莉家还有档次。

    “有志叔这一出去,见了大世面,也挣了钱。看来,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改变。”

    廖有志有三个兄弟,两个妹妹,家中排行老大。

    高中毕业后,考大学名落孙山,廖有志便到了广东打工。

    据说是在一家机床铸造厂,先是从学徒干起,然后开始当主管,后来摸清门道后,自己出来单干开厂。

    廖有志娶的媳妇,是邻村村长的女儿,长得很漂亮,也是高中文化,没考上大学,在外打工。

    起初,媒婆说媒的时候,村长看不上廖有志:“他一个学徒工,能有什么本事,我女儿,得找个有本事的男人。”

    但是,村长的女儿,倒是一眼相中了廖有志。

    廖有志虽说长得有点黑,但个头高大,阔鼻、大耳、大眼睛,看起来,还是很有男子汉气概的。

    村长的女儿也是一根筋,跟她爸死扛:“我谁都不要,我就要廖有志。你要不答应我们,我就自杀。”

    然后,村长女儿趁她爸没注意,悄悄跑到廖有志家,私订终生,并且住在廖家,不回去了。

    村长气得跳脚:“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没结婚,都住人家家里去了。这要是传出去,我这张老脸哪里搁哟。”

    没办法,既然女儿自己不争气,主动送上门,都成了人家的人了,还能怎么硬,只好勉强答应了。

    两人结婚后,夫妻双双外出打工。

    廖有志,算是村里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走出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达的广东。

    接着,就是高中毕业的张建国,到了北京打工。

    然后,到90年代初,村子里会裁缝手艺的李解放,再次成为村子里第三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带着一身裁缝手艺,到了汉口的汉正街。

    李解放来到汉正街,起初跟着老板做帮工,做衣服。

    什么流行做什么,什么当季做什么。

    李解放心思活络,脑瓜子灵活,没多长时间,凭着过硬的裁缝手艺,被老板安排作质检师傅。

    所谓的质检,就是对服装出厂前的面料是否有破损,做工是否有粗糙的地方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确保产品无瑕疵。

    质检之后,老板又安排他管理车间,对所有的缝纫工包括车间进行管理。

    然后,老板又把最重要的进货和销售交给他管理。

    这套流程下来,李解放基本把老板的整套流程摸了个门儿清,于是,辞职不干了。

    回到村里,李解放带了一帮不读书的小年轻,有男有女,带到汉口的汉正街,租了个地方,买了几台缝纫机,开始自己生产服装。

    李解放会设计、会成衣制版,自己裁样、画样,然后进了面料和原材料,交给缝纫工们制作成衣。

    从村里带来的小年轻,会缝纫的,就安排上机操作,做衣服。

    不会的,就边跟着学,边做一些钉纽扣、熨烫等杂活。

    李解放凭着多年积攒的人脉,成衣销售很火爆,常常是一抢而空。

    于是,李解放自己在汉正街租了几个门面,自己销售自己的小型缝纫店制作的衣服,获得的利润更高、赚钱更多。

    夫妻两个分工协作,李解放负责缝纫店的衣服制作,老婆负责汉正街服装店面的管理。

    这一下,李解放赚得真是盆满钵满,就连两个儿子,都弄到了武汉上学读书。

    甚至,在武汉买了房子,直接住在了武汉。

    李解放发达后,带动着李家兄弟姐妹都跟着发家致富。

    李家的其他兄弟姐妹,也都蜂拥到汉正街,起初跟着李解放干,然后各自独立出去单干。

    整个李氏家族,都被李解放带动得兴旺起来。

    被李解放带出去做裁缝的村里小年轻们,每年回家过年,不仅给家里带回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一个个穿着城里最流行的衣服、鞋子,脱离了农村的淳朴土气,俨然城里人做派。

    江小朵看到他们,就很眼红,跟宁珑商量:“妈,要不我也辍学吧,像他们一样,去城里做裁缝,既能减轻家里负担,还能挣不少钱。”

    “小朵,做人不能只看眼前,要眼光放长远一点。是,没错,做裁缝能暂时挣点钱,可妈在农村苦了半辈子,妈希望你好好读书,用知识,彻底改变你自己的命运,你明白吗?”

    “妈,我也只是说说而已,主要想到家里债务缠身,我心里着急。”

    “小朵,慢慢来吧,路都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江小朵就此放弃了弃学作裁缝的念头,不过,村里的动向,仍然悄悄关注着。

    1997年底,李解放回来的时候,虽然发了大财,为人还是很低调,看到村里的男人敬烟,看到女人孩子就笑着打招呼。

    回家来,仍然住农村里的破旧土屋,只是内部稍微翻新了一下。

    那个时候,江小朵已经顺利进入镇上的普通高中,入学半年了。

    江小朵和丁莉莉本来都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不过,江小朵考虑到经济和家里的情况,毅然调剂到了镇上的普通高中。

    李解放回家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人都跑来找他了解发财的门路。

    李解放给大家支招:“现在啊,是服装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做服装生意的,基本赚钱的多,很少亏钱。我建议啊,有缝纫手艺的,要么到武汉,要么到北京、广东、上海,带几个成熟缝纫工过去,租个店面,自己带班做服装,不愁销路。”

    “李解放,你都干了这么些年了,有门路,当然不愁销路。可我们不同啊,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万一衣服做出来了,没人要怎么办?”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要不,你们学我,先去跟着人家干,虚心取经,学会了再自己干。我当初,就是跟我老板这么偷师学艺过来的。”

    “这个办法倒是可行,不会先学,学会了再干,稳妥可靠。”

    江小朵也混在人群里,问:“解放叔,像我这学生娃,放假了假期去城里打工,有人会要吗?”

    “也会有地方要吧,你比如说餐馆端盘子洗盘子,服装店帮人卖衣服等等。”

    “那挣钱多嘛?一个月大约能挣多少钱?”

    “除去吃穿住行,一个月应该能挣个2000左右吧。”

    “哦,那太少了。”

    江小朵仔细一想:“那还不如我镇上打工挣钱多呢?可能,城里的吃住太贵了。”

    村民们仍然热烈讨论着出去发财的事情,都想像李解放一样,腰身一变,从泥腿子变成了城里的大款。

    农民们还果真下定了决心,正月十五过完,江小朵看到很多村里人,背着背包、大包小包的行李,从村里出发,开始往外流。

    他们分别流到了武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全国各地,农村的服装生意,俨然成为那时的致富门路。

    而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一。

    江小朵,放弃外出打工念头,依然在王二麻子的工地打工挣钱。

    生活一如既往悄然向前,生活中,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做服装生意的一个接一个。

    但是,好像又没有太多变化,比如江小朵家的债务还是那么多,妈妈依然那么辛苦,自己的学业,才刚刚迈入高一。

    一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村里由贫穷走向富裕;

    还是家里,能够变得更好一点;

    或者,江小朵的学业,能够快点再快点向前迈进。

    时间却不急不缓,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在春夏秋冬里交替,严寒酷暑中往来,没有为任何人,变快或变慢。

    我们,都是时间的主人;

    我们,也是时间的奴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