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碧空 > 第六十八章 张家口

第六十八章 张家口

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碧空 !

    齐楚有些惊讶。他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此刻,这位国防军的上校联络官、夏军的致勇校尉面前摆放着来自三个方向的三份情报。

    一份是从夏军处转来的。可能是得知老家不保,怕后路被彻底堵死,南下中原侵袭的两千苏合骑兵避开了胡四海的堵截,正连夜向这张家口奔来,最快明天就到。

    另一份是从反方向而来,发件人是国防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张松。这是封通知,除了将三月初发生的沙哈特之战后几场大小战斗情况简要介绍了一下,特地注明将在四月二十二日,也就是两天后赶到张家口,希望守关的夏军不要发生误伤。

    第三封来自于领着一师的两个旅和苏合晃豁坛部捉迷藏,在辽东行踪不定的张彪,共同署名的还有二师师长黄杨。由于二师一路上走的都是苏合人疏于控制的地区,就算遇到一些部落,他们的兵力也被两个可汗抽空了,没人敢招惹这支一万多人、装备精良的骑兵军团。因此黄杨不知不觉间倒提前来到了大兴安岭在乌兰浩特处的山口进入辽东。正巧那儿有张彪安排的游骑监视,两军顺利会师。手头的兵多了,张彪和苏合人兜起圈子来更加胆大,时不时反咬一口。积少成多,战绩也已相当可观。

    但是三封情报都没提到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李雪鳞这个一军之长到底去了哪儿。

    “三月初六,军长从二、三师各抽一个团,独自领军向西北,行踪不明。迄今为止也未从敌我双方获得关于军长的消息。”这是张松的报告。

    “初六分兵,军长独领三千甲士别过我等,相约海参崴。一去杳如黄鹤。然敌军未有异动,想必无恙。”这是黄杨的手书。

    三千人马在漠北也算得一支大军了。如果一直没有音信,要么是隐蔽了行踪,要么是全部遇难。这草原平坦坦的,也不少吃喝,要不声不响吞掉三千人实在不大可能。那剩下的结论就是,军长取道另一条不同的路线是为了避免交战,保证自己和军部随行人员的安全。

    而事实上,张松和黄杨虽然在信中只三言两语带过,两人也十足打了几场恶仗。算上哈沙特那次,伤亡总数已接近七千,占两个师的五分之一。换成其他军队早就该撤下来休整了。当然,苏合人损失更大。现在国防军与苏合人打硬碰硬的仗平均一命换三命,要是把平民的伤亡也加起来,要死七个苏合人才能让国防军有一名战士减员。

    现在的国防军已经不比草创时期。军部机构越来越多,文职军官和参谋班子人数也不少。这些人最好是能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待着。如果出现在战场上,高兴的只有敌人,己方指挥官反倒既要分兵保护,又要担惊受怕。嘴上不说,心里早就骂翻天了。

    因此李雪鳞也乐得做一回甩手掌柜。领着护卫部队沿西北方向,不紧不慢地走到呼伦湖、鄂嫩河,游玩一阵,再到黑龙江。然后笃悠悠地沿江而下,预计能踩着点到海参崴。苏合人都不喜欢北方的严寒,加之刚开春,漠北的广大草原几乎是无人区,一路上鲜有人遇见。倒是顺手收服了几个前来投奔的部落,比如奥敦格日乐这样的。

    这些情况连几个将军都不知道,更没人能来通知齐楚。上校联络官想了一会儿,摇摇头,按照规定将情报在火盆里销毁了。推开门,正巧碰见刘大山。这位曾在燕州城门识破齐楚他们变装的夏军扬武校尉因夺回张家口的关城有功,已升为正六品的致远校尉,领着一旅两千兵士在此据守。但每次见了齐楚,刘大山总觉得别扭——一个当初混进城的细作,现在官衔居然比他还高。

    “刘大人,忙呢?”

    “啊啊,忙着呢。光是守关墙的话上面排不了多少人。弟兄们射术又不精,伤亡不会小。我正想其他办法。”

    齐楚对刘大山的思路颇为赞许:“刘大人说的不错。我也建议你布置梯次防御。好在张家口地势狭窄,便于守军布防。尤其是守方人不多,又是步兵对骑兵的时候,更应当以纵深来削减敌军的冲击力。”

    “齐大人也懂兵?”刘大山有些惊讶。在他印象中这人除了会弄些神神秘秘的消息往来,就是给晋王等高官灌迷魂汤,算不上什么人物。谁知不说则已,一开口就是行家话。

    “军长办培训班时听了些课,挺有用的。”齐楚有些怅然地笑笑,“一晃都快一年了,想必那些一直跟着他的军官都在突飞猛进,我可就……唉!”

    刘大山一听来了兴趣:“你们军长边打仗还边开学堂讲课?讲那什么诗云子曰的?”

    “怎么可能!他课上都是一套套的军事理论,什么大纵深作战、总体战、特种战、游击战……很多我也听不明白,但现在和军长打的那些仗一印证,越想越佩服!如果谁能把这些给融会贯通了,像我们军长,那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哦,有这么神?听齐大人这么一说,你们那个军长敢情是鬼谷转世哪!”刘大山有些不以为然,“那请教齐大人。像现在这样子,该如何布置才能抵御两千苏合精骑的进攻?”

    “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还用不着军长教的那些。我来给你支一招——多挖沟,越密越好,四五条并在一起,让苏合人的马过不来。”

    “这谁都能想到。”

    “当然。苏合人也会想到这一招。他们必定会以为弄些木板之类的铺上就能当渡桥通过了。不过——你要是事先算好沟渠到城墙的距离,然后在两条沟之间多插些木桩子……”

    刘大山心中一动。盘算了一下,笑颜逐开:“多谢齐大人赐教!沟里如果倒些油,放些干柴,想必更佳。”。

    “没错。不过……”

    “齐大人有话请讲,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死角?”

    “死角?说起来倒也没错……是这样,军长曾说过,在攻打坚城时如果担心士卒伤亡,可以四下掳掠当地百姓驱赶做前锋。守军若是杀了百姓,军心必散;若是不杀,城就守不住。你别误会,军长只是说有个叫蒙古的蛮族惯用此招,可不是撺掇我们跟着学。但怕就怕苏合人也想到这个办法。”

    “如果……如果到时情势所迫,我等又当如何?”

    齐楚想了想,道:“如果是在我们军队,军长必定会下令连同被驱赶的百姓一同射杀,再去屠灭几个苏合部落出这口恶气,让敌人在十倍偿还的代价面前不敢第二次用这招。不过贵军有贵军的做法,你看着办吧。实在不行就拖,拖到后天我们张师长赶到,区区两千苏合人一个照面就能收拾了。”

    刘大山被齐楚对于屠杀的满不在乎吓了一跳。但仔细一想,这也确实是个解决之道,虽然未必能被人接受。

    “齐大人,有机会的话替我向你们军长引荐一下吧。我还真想看看能让苏合人怕得躲着走的是个什么人物。”

    这个来自未来的大人物此刻却丝毫没有大战正进行着的紧张感,正沿着额尔古纳河不紧不慢地北上。如果不是有三千全副武装的护卫,看起来就像一队闲人在踏青郊游。

    “南边恐怕已经乱翻天了。”

    李雪鳞对胡芝杭的提醒丝毫没放在心上:“乱没关系。只要我们乱而不散,我乱敌更乱。乱吧,我们兵力少,倒是容易乱中取胜。”

    “不……是更南边,大夏。”胡芝杭担忧地搓着手,“苏合人的进犯、燕州那边又有事端,然后是你连战连捷。加之大军在外,粮饷供给对百姓负担不小。我担心大夏现在已乱成一团。”

    “我连战连捷关他们什么事了?”李雪鳞装作不开窍,反问道,“我打我的,消灭了苏合人,那些大夏的军政大员还方便把战功记在自己头上。我白送功名给他们,多好!”

    “你!唉……你是装糊涂吧?大家确实能贪你的功,多拿些封赏。不说别的,现在辽州和燕州那些高官的富贵就与你有关。不管是斥你为叛逆,还是借你的光邀功,总有一方得利一方落败。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谁是取代苏合人的霸主!你想,一个苏合就让大夏险些半壁江山不保,如果你起了异心又有谁能挡得住?你被朝廷排挤的事总是不会变了,这又有什么好!”

    李雪鳞坏笑着:“原来如此!受教,受教了!胡先生,你真不愧是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这种暗地使绊子的事可真是熟稔。不过你要确实八面玲珑了,也不至于被派到辽州做炮灰罢?这种前线重镇,向来是既有本事又被猜忌的人呆的地方。我说错了么?”

    胡芝杭气得满脸涨红。果不其然,自己又被这摸不透的人摆了一道。李雪鳞对于一些大夏官场上的潜规则确实不太熟,但除此之外,这人简直剔透得成了精,什么事都瞒不过他。

    “唔……你说的其实都有迹可循,而且归根结底都和我有关。”李雪鳞见胡芝杭一脸不可思议的神情,耸了耸肩,“这叫做控制变量法。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你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们大夏也打赢了天兴四年元月那仗,大军和苏合对峙至今,那南边还会有这许多事出来吗?”

    “啊……!”胡芝杭是个聪明人,稍微想深了一点,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

    “明白了?所以我就算跟着黄杨也好过和张松一起南下。”李雪鳞苦笑道,“既然我是这一切的关键点,现在大夏境内想生擒活捉我,或者只要个人头的,朝中有,燕州有,辽州也有。要是身边没有一个满编的军,我还真不敢过长城呢。在本钱还没攒到家之前,咱们就先游游山玩玩水,顺便打几仗吧。”

    “幸亏军长没有跟着来。”张松自打在张家口外百里地遇到夏军的接应队伍,脸色就一直很难看。那几个衣甲华丽,连身铠下还穿着锦袍的军官总是用种交杂着轻蔑与畏惧的复杂眼神看着自己和身后这支大军。

    “他妈的,拽什么拽!就你们这种草包,老子一个师可以顶你们十万大军!”张松被苏合人掳去前是住在关外的汉人,胡汉混居的地方,中原朝廷懒得管,也就没见识过大夏军威。此刻他才醒悟到自己打仗不但不计装备消耗,还一直向军长要补给,实在是败家得可以。

    和他们打交道的军官都是钢甲锦袍,仪表堂堂,举止有礼,看起来不说是一支威武之师,至少也算得上是文明之师。但那些徒步跟着一路狂奔的士兵们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抛开明显营养不良的单薄身板不说,这些大多由各地官府抓丁送来的非职业军人根本不像是要去打仗的样子。光看一个人也就罢了。如果几十上百个夏兵凑在一起,那种松垮劲让张松有上去给他们做队列训练的冲动。

    更让一些从没离开过草原的国防军军官惊讶的是,夏军普通士兵的装备比军官差了不止一个档次。都已经是仲春了,有人还穿着棉袍,却连副皮甲都没有;还有的人穿着纸甲,下面就什么都没了。他们手里的武器更是参差不齐,长短都有。甚至有人用的还是苏合人丢下的弯刀。十几斤的大刀由膘肥体壮的游牧民使起来还算称手,但明显不会适合这些骨感士兵。

    反观国防军,军官和士兵除了肩章和臂章上有所区别,大家穿一样的盔甲军服,拿一样的马刀骑枪。虽然制式军装还不能保证人手一套,但通过战斗缴获和简单的回炉再造,现在每人都有规定数量的马、刀、盾、甲、弓、枪。和夏军相比简直称得上武装到牙齿。也难怪那些夏军军官会在无意中流露出戒备和害怕的神情。

    “蔡大人,你们怎么不给战士们装备得好一点?至少让他们穿合适的衣服,拿合适的武器。”张松有些受不了这些友军的不统一,忍不住对夏军带队的校尉抱怨道。

    那个姓蔡的校尉不以为然地扫了眼穿着破布鞋,拼命跟着他们的步卒:“张大人有所不知。我大夏分禁军和各州县自练的府兵乡勇。若是有什么东西,禁军先拿,剩下的才给我们。再说嘛,这些步卒一仗下来总有些损伤,给他们好兵甲也不顶用。反正人少了再去征召就是。打造兵器盔甲朝廷花销不小,可这充军的人,要多少有多少。交不起租的农人、交不出税的商贩、作奸犯科者、赘婿流民……随便找一找就能凑出一二十万来。”

    张松听得无言以对。李雪鳞一直强调军队要职业化,军人要专业化,人才是第一位的。耳濡目染,他也认为一个优秀的士兵如果用两倍物资来武装,就能够发挥出十倍效果。远胜于打仗拉稀,兵饷还不少给的弱旅。因此国防军对于单兵素质的要求极为苛刻,对于军官更是层层加码,还不许搞特权。这些即使在国防军新兵看来也显得不通情理的规定,换来的是这个时代强悍到无以复加的战斗力。

    没想到这些即将和自己共同作战的友军居然出此高论。张松这时不但庆幸军长不在,更庆幸那些夏军军官死要面子,只愿和自己谈。要是被其他国防军官兵听到这些不把战士当人看的屁话,只怕大家当场便会闹僵。

    张松不愿再纠缠这个话题,问道:“蔡大人,张家口现在形势如何?记得你说过有一支苏合军队正向着关城攻来。”

    “正是。不过刘大人正带着两千人据守,苏合人没那么容易叩关。”蔡姓校尉显然很迷信城墙的作用,“再说我们这不正在抓紧赶回去么。”

    “这叫‘抓紧赶回去’?!”张松彻底被雷晕了。如果换算过来,现在他们的速度充其量也就每小时四五公里的样子。要不是蔡校尉点破,国防军的少将师长还以为是夏军赶路累了,情况也不紧急,正好一路慢慢走。

    张松忍无可忍,从马上一把拽过蔡校尉,冲着他的脸吼道:“他妈的!如果你是老子的兵,早就被一刀砍了!说!苏合人什么时候会攻到!”

    “你!你怎敢辱骂朝廷……”

    “我管你朝廷!”张松推开这个现世宝,回过头大声下令,“三师全体都有,立刻开始急行军,目标——张家口!七十里,半个时辰内赶到!”

    他的命令被一层层传下去,夏军军官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塞外蛮夷占了大半的黑衣骑兵突然就这么排着整齐的横队催马飞奔,一个个单位、一面面军旗,有如被仔细量过后标出来的,间隔不差分毫。整个过程中除了命令被传达和确认的声音,没人多说一句废话。亲眼见识了蕴藏在严格纪律中的力量,这些在中原也属于二流军队的校尉、都尉们才惊觉自己接应的是一支能够横扫万军的无敌军团。

    “谁有空着的马,把他们都带上。”张松指指被甩开老远的夏军士兵,“他们也不容易,帮一把吧。那几个草包也带上。妈的,少了他们还真不方便进关!”

    他话音刚落,迎面却有一骑疾驰而来。

    被一路颠得七荤八素的骑手拼着最后力气喊道:“是……是杀苏合人的弟兄们吗?齐……齐上校口信:两千苏合人已在驱赶百姓叩关!事态紧急,速来增援!”

    本书首发http://www..com,请来首发站订阅,支持作者更新。

    *注:古代商贩赘婿地位都很低,属于被盘剥的对象。包括随时可拉去充军。因此除了一些名将练的兵,古代大多数军队战斗力可以参照国军的三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