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11.com,最快更新迪心文集 !
我们的文字风格发展成长始于炎黄年代,那时候语言简单,多用二词;而到了殷商,词汇增加,文字体系已经逐步完善。甲骨文字成文当时的重要语言工具,文字以歌谣、颂祀为主。而到了周朝,中华文字体系空前发展,从易经词文可见当时的语言已经十分精准和简略。后来的金文、籀文、六国文字,都属于甲骨文体系的字体演变,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又称为大篆。秦帝国统一六国后,命李斯化繁为简形成小篆,后程邈改革,变曲为直,圆转为方折,整理后更加抽象形成隶书字体。汉初王次仲继续在隶书的基础上,取楷树枝干之直而不屈之形,形成楷体。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字至于秦汉时代就完全形成并完善确定下来。而后这两千多年,我们则是在这已经完善的文字体系里舞文弄字。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在心为志,言为诗,动于中,形于言。言不足,咏歌之;歌不足,手舞之,足蹈之。
古人在这里形象、精简而生动地把诗歌的概念和内涵描述出来,足见古人对文字的精辟见解,这方面在文心雕龙里有更多的叙述,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研究。
首先从章句来看。
诗歌的章句无常式:三言两语,四言五言,六言七词,八言九出,长短不等,舒缓有度,应机而变,顺情而至,随时而用。这点我们从古诗词和古代文献典籍可知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体风格。那么对于今天,我们要延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面对的是博大浩瀚的历史文典,即或是穷尽一生的精力或时间去阅读,我们也是无法全部读完或读懂呀。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呢?
章句二字在古代的本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含义,我们现代用的是引申抽象化的意义。章,同彰,表彰,明显的意思;句,同局,布局,格局的意思。章句就是文字的表现布局组合形式。后来引申为文字的结构形式。章的意思就变为文章的意思了,句就变为句子的意思了。
以此我们写文章就由字而句,由句而章,最后积章成篇成文。这里章就有节段的意思了。篇、章、字、句的布局或规律就形成了文体风格。篇、章有如歌舞之旋律变化,句、字犹如节拍、节奏之舒慢缓急,字词则要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随变适情。这样才能“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形成有条不紊、结构严密好文章。
诗歌正是这样突出特点的特殊文字形式。
其次从文体上看。
独立成篇章的文本样式、规格、体裁、格式或模式,称之为文体。文体是文字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文体包含文字的内容和形式。从表层意义上看,文体构成包括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从文体深层意义上看,包含社会、政治及历史等因素:如时代特点、民族精神、阶级烙印、文化环境、个人因素、文化氛围等。实际应用中,划分文体通常取决于文章的表层特征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诗歌正是这样一种在语言体式和结构类型上采用强化、突出或变异的手法,应用抽象或形象的表现手法,表达文字的思想或感情。
再看文体的分类。
文体的分类为诗、歌、赋、词、小说、散文、戏剧、应用文等。骈体文实际是古散文与赋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采用散文表达形式,应用歌赋文字语言,因此可归于赋,也可归于散文。古散文气势恢弘,直抒胸臆;骈文气韵流畅,含蓄典雅。
从文字的发展过程来看,文体的历史性和时代特性尤为明显。直到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并受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最开始是以破坏或决裂的方式对旧文化进行革新的,这样的结果产生了以白话语言形式的中国新诗歌、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新应用文等新的文体格式。但因汉字语言的表意特性,我们几乎只是只在语言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即用白话语言替代了文皱皱的古文语言。
新文化开始之初产生的一大批新诗人,依旧保留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本特点,讲究韵律和节奏,同时吸纳了西方自由诗的特点,不再受句式长短或章节的影响。这类诗人影响较大的有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欧阳江河、海子等。这些诗人不乏优秀的诗文,但其中也有一些误导或迷失,这就造成后学者或后来者对于中国新诗歌的发展倍感困惑或迷茫。当时代从80年代、90年代跨入21世纪后,中国诗人几乎迷失消亡殆尽。这不单单是诗人,其它一类的舞弄文字的作家们也同样迷失或消亡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欲望横流中。
随着文字进入网络时代,也产生了新的网络文字——称之为网络文学还早。网络文字,也许是时代的特点,除了“唬人噱头”和“寂寞无聊”以外,剩下的大多是垃圾。——从另一角度看,这正是现代网络文字的无奈或挣扎,也是传统文化的无可奈何或垂危哀叹。
文体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必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此,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也要吸纳和变革。文体的形式类型的存在依赖于文体本身所要表达或强调的目的或效果。
文体的发展方向。
当现代文字迷失之后,依旧有许许多多的艰难跋涉者,或回归远古,或追溯宋唐,或失落在自由风暴里,这已经不再是“文化苦旅”而是“文化苦果”当最后一位中国大陆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后,是否真的就意味着中国传统国学的结束?我们无法预知,但却可以感觉的到这样的悲伤和哀痛。在中国新的国学体系还未能建立之前,传统国学是否真的后继无人?
没有继承,谈不上发展。一旦我们没能继承传统文化,那么我们除了融入西方文化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很多人还在为一己之喜好而褒贬他人的文字。诗经风骨已经风化破碎;汉赋唐诗也在辉煌中凋零;宋词元曲只在花间月下咏叹;戏曲杂剧终究成为国粹经典;四大名著几乎已成为绝版。现代文学几乎都深深烙上了时代的伤痕,文人相轻或沽名钓誉依旧是两千年前的样子,升官或发财依旧是精神思想的内核,自我迷失在唐宋时期,民族文化思想也在唐宋时期徘徊。
的确,盛唐以后,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就没有进一步获得升华或发展,或者民族文化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宋王朝偏安一隅,留下的只有忧叹或无奈。当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平天下时,只有血腥和痛苦。当大明一统河山后,只是热衷于内斗,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大清王朝,只是在吸纳和学习汉文化,而最终溶为一体。明清留下的就是文化积淀的精华和糟粕——“四大名著”和“厚黑学”
自1840年开始,西方文化侵蚀和枪炮蹂躏中华民族100余年,我们的文化也被自己蹂躏了近半个世纪,我们从来都没真正正视和尊重过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别说去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整编了。那些先后去世的国学泰斗,大多也只是个人行为。
从某种历史角度看,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没重视过文化的研究和整理——除了乾隆下命整编“四库”以外。实际上我们的感谢乾隆——他才是最伟大的民族文化中的伟人。如果没有“四库”我们的文化几乎断代。“敦煌”这样的民间书藏,毕竟是残缺的。
反观西方诸国,如果一旦文化中断,那么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中断。如今西方文明依旧席卷全球,依旧蚕食着世界上还残留的几个历史文明——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拉丁文明、埃及文明只能在历史中找寻了。如今西方文明正疯狂地入侵阿拉伯文明,这个民族除了成为“恐怖”以外,已经无路可走。对于中华文明,西方人永远都是害怕的,因此在侵蚀和武力无法征服之后,就只能围困和分化了。
文字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以文字的发展来体现的。当黄帝一统华夏后,建立了统一的篆文,成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当秦始皇统一大篆,确立隶书和小篆之后,中国一词出现了。自那以后,我们的文字几乎就不在有更多的变化。
在西方,则是字母的统一和规范化后,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英语语系国家,开始了疯狂的世界性掠夺。这种掠夺是以毁灭其它民族文化为代价的。如今我们也不得不学习英语。
另一方面,阿拉伯文明的溃败,只剩下几个数字被全世界都采用了。
对于中华文明,对于中国文字,虽然使用人数最多,但应用领域或范围依旧十分狭窄。我们的汉字系统能否成功,是我们能否取代英文系统走向世界的重要节点。无论我们如何富有或强大,文字系统没能推向国际化,我们最终只是过客。
这真是“大哉,乾元”“大哉,文字”!